合肥出租车或降价,九千司机面临生存危机怎么办呢?

你还记得上次招停路边“铁包肉”是什么时候的事儿吗?坦白讲,现在出门,拇指一点,APP上走一遭,定位、呼叫,一气呵成。谁还惦记着当年抻着脖子,眼巴巴儿地瞅着空驶出租车的窘境?

最近,关于合肥“面的”可能要“跳水”的事儿, 坊间议论纷纷。起步价要从一“张”毛爷爷,降到八块,这“刀”砍得,着实不轻。可关键是,降价这剂猛药,真能让传统出租车“枯木逢春”?

合肥出租车或降价,九千司机面临生存危机怎么办呢?-有驾

合肥这回关于“蹦蹦车”运价的磋商会, 拿出的方案也颇为挠头。一是直接梭哈, 简单粗暴地降价;二是搞分时段计费,高峰期贵胄些,平峰期“亲民”点。还有个方案,干脆岿然不动,维持原价。这仨方案, 哪个能救“面的”, 谁也拿不准。会都开完大半年了,结果愣是难产,可见这潭水有多深。

其实,不止是合肥, 昆明、郑州早就在价格上“松土”了。长春、天津也在跑断腿搞摸底,看来“铁包肉”降价,已然是“浩浩汤汤”的大势。但这真能包治百病?

想当年,合肥的“营运证”,那可是“硬通货”, 一纸“铁皮”炒到百万以上, 简直是“洛阳纸贵”。那时候,“开出租”是份体面的营生, 挣得多,腰杆也硬。可现在呢?牌照价格一泻千里, 跌到二十万都乏人问津。这背后的“罪魁祸首”, 还不是网约车这“鲶鱼”太生猛了?

合肥现在九千多辆“正规军”,网约车呢?光是登记在册的就有近五万,还不算那些“无证驾驶”的“黑车”。十年光景, 出租车数量翻了十倍, 人口增长才区区两倍, 供需关系彻底颠倒。这生意,能好过?

其他城市也好不到哪去。广州十六万网约车“老司机”, 重庆二十一万, 东莞更离谱, 网约车是“铁包肉”的三十三倍。放眼全国, 2018年网约车司机才六十八万, 现在已经突破七百万大关。弹指一挥间, 翻了十倍有余。反观“面的”师傅, 十年如一日, 还在两百七十万左右徘徊。这么一算, 网约车司机已经是“正规军”的近三倍了。这还只是“持证上岗”的, 加上那些“黑户”,差距更是天壤之别。毫不夸张地说, 网约车已经鲸吞了城市出行市场的半壁江山。

合肥出租车或降价,九千司机面临生存危机怎么办呢?-有驾

当然,“铁包肉”面临的挑战, 不仅仅来自网约车这“程咬金”。地铁、共享单车,都在明里暗里地抢生意。拿合肥来说, 地铁里程都两百多公里了, 八面来风, 方便又实惠。谁还愿意打车跑长途?私家车也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短途出行, 共享单车更是优选。“面的”的市场, 被一点点蚕食殆尽。

昆明之前也试过“揠苗助长”, 起步价硬是抬高了四成, 结果呢?两年不到, 司机们又自发地把价格降下来了, 还贴了个斗大的“六元起步”的“皇榜”。没办法, 扛着也要糊口啊。车份儿钱、保险, 每天雷打不动, 不跑就亏得更厉害。郑州更狠, 直接挂出“半价迎客”的“腰牌”。要是再揭不开锅, 转行是早晚的事儿。有师傅就抱怨, 现在每天兜里的钱, 只有六年前的一半。

难道这“铁包肉”, 真就病入膏肓, 没救了吗?倒也未必。广州搞了个“潮汐定价”, 高峰期“水涨船高”, 平时则“细水长流”。别小觑这百分之十的浮动, 平峰期打个九折, 客流立马回暖, 收入也能水涨船高。苏州更是一出手就是“组合拳”, 直接来了个“十二道金牌”, 牌照免费用, 但要靠服务质量说话; 服务拉胯, 牌照就“没收充公”; 还准许“一车二价”, 线上线下各玩各的。

当下,“巡网融合”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出租车公司和网约车平台联姻, 甚至彼此参股, 成立合资公司。全国至少有几十个城市都在试水“巡网融合”, 让“铁包肉”也能在网上“抛绣球”, 线上订单按网约车的价格走。这样,“面的”既能在街头巷尾“守株待兔”, 也能在线上“广撒网”, 两条腿走路, 总比“单打独斗”强。

所以, 合肥这回关于“跳水”的议题, 我觉得不妨更灵活些。价格上多设几个档位, 以满足不同层级的需求; 搞搞“一车二价”, 让“铁包肉”也能参与网约车这场“角斗”; 甚至可以效仿酒店, 推出不同等级的车型。

“面的”, 曾是城市的“门面”。如今, 这张“名片”略显斑驳。但只要与时俱进, 兼顾从业者生计和市场发展, “铁包肉”依旧有机会“梅开二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