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销不到500,英菲尼迪、思皓、灵悉这些车,还能活几年?
你敢信吗?就在刚刚过去的5月,整整15家汽车品牌,月销量连500辆都不到。不是5000,是500——平均每天卖不到17台。其中,英菲尼迪、思皓、灵悉,月销甚至没过200辆。这哪是卖车,简直是“博物馆巡展”。
我开着一台英菲尼迪QX50试驾过两次,说实话,那台2.0T VC-Turbo发动机的平顺性,配上日产祖传的“大沙发”座椅,坐进去确实有种“低调奢华”的错觉。可当你停在路边,想找个维修点,发现连4S店都关了三家;当你想转手卖掉,二手车商摆摆手:“这车?收了压根没人要。”那一刻,你才会意识到——再好的细节设计,也扛不住品牌的“慢性死亡”。
一、销量背后,是“心智份额”的溃败
很多人说:“英菲尼迪好歹是日产的儿子,怕啥?”这话听着像那么回事,可现实是——地主家也没余粮了。
我在4S店蹲过一整天,观察进店客户。十个里有八个是来看轩逸、天籁的,剩下两个是误入的,问完一句“你们这车还能买吗?”转身就走。一个品牌,当连消费者都开始怀疑它“还在不在”,那它其实已经出局了。
灵悉,这个挂着本田标的新能源品牌,名字听着像“灵魂伴侣”,结果月销连100都不到。我试驾过它的L7,内饰用料确实本田风——严谨、克制,但车机卡得像2015年的安卓手机。最让我无语的是,销售小哥自己都承认:“我们店,三个月没提新车了。”
这哪是卖车?这是在等“遗言”。
二、真正的危险,不是卖不动,而是“烧钱续命”
咱们常说“销量是王道”,可现在这车市,销量反而可能是“障眼法”。
你看哪吒、高合、威马,倒下之前,月销可都破万了。哪吒U一度月销1.5万辆,高合HiPhi X卖得贵但也不缺人买。可结果呢?现金流一断,立马停摆。
为什么?因为它们靠的是“贴钱卖车”。一辆车卖15万,成本16万,每卖一台亏1万。靠融资输血,靠政策补贴撑着。可现在呢?补贴退坡,资本寒冬,“造血能力”为负的品牌,跑得越快,死得越早。
所以我说,别光看销量数字。真正要盯的是“亏损率”和“现金流”。就像我朋友买了一台某新势力的SUV,开了一年,厂家突然宣布停产,售后电话打不通,OTA升级停了,车机变“板砖”。他苦笑着说:“我这不是买车,是买了个电子古董。”
三、谁最危险?三类品牌,正在悬崖边上跳舞
1. 边缘合资品牌:英菲尼迪、思皓这类
特点:背靠大厂,但产品老旧,更新慢。
我的试驾感受:英菲尼迪QX50的VC-Turbo发动机确实黑科技,压缩比可变,省油又有力。可车机系统还是十年前的逻辑,CarPlay连不上,语音识别听不懂“导航到加油站”。
风险点:母公司一旦战略调整,立刻“雪藏”。就像讴歌、JEEP,说退就退。
2. 国企“边缘子品牌”:比如灵悉、东风风光
特点:有国企背景,资源不缺,但机制僵化,反应慢。
真实用户反馈:一位买了灵悉L7的车主告诉我:“提车时说终身质保,半年后APP更新,条款悄悄改成了‘8年16万公里’。”
风险点:不是没钱,是不想再投。国企也有KPI,赔钱买卖做久了,上级一纸文件,品牌就“优化”了。
3. 烧钱换销量的新势力:某些月销几千但亏损严重的品牌
特点:看起来活蹦乱跳,实则内伤严重。
数据说话:某品牌2023年亏损80亿,销量3万辆,相当于每卖一台车,亏26万。这种模式,能撑几年?
我的判断:它们比月销500的还危险,因为崩塌是“瞬间”的,毫无征兆。
四、横向对比:同样是“边缘”,命运为何不同?
我拉了四款车对比:英菲尼迪QX50、思皓X8、灵悉L7、领克01。都是20万级SUV,但命运天差地别。
维度 英菲尼迪QX50 思皓X8 灵悉L7 领克01
5月销量 182辆 167辆 98辆 8,200辆
动力系统 2.0T可变压缩比 1.5T+6DCT 纯电,160kW 2.0T+8AT
车机体验 卡顿,UI老旧 功能全但逻辑乱 联通5G但常掉线 高通8155,流畅
售后网点 一线城市尚存,三四线萎缩 依赖江淮渠道,不稳定 仅限试点城市 全国覆盖
我的结论:
英菲尼迪输在“不接地气”,技术先进但体验脱节;
思皓输在“缺乏品牌认知”,开出去没人认识;
灵悉输在“生不逢时”,新能源赛道太卷,它连决赛圈都没进;
而领克01,赢在“精准定位”——操控对标沃尔沃,价格亲民,用户愿意为它“投票”。
五、未来会怎样?三个趋势,必须看清
品牌淘汰赛,才刚刚开始
不是“10个品牌退出”就结束了。我判断,未来3年,至少还有10-15个品牌会退出中国市场。尤其是那些“年销不足1万辆”的,基本没救了。
用户心智,比资本更重要
以前是“谁有钱谁赢”,现在是“谁在用户心里有位置,谁才能活”。你看理想,用户称它“奶爸车”,哪怕争议多,但有标签、有群体、有忠诚度。这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理性消费”回归,性价比不再是唯一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算“长期账”:保值率、维修成本、软件更新、品牌存续能力。我有个粉丝,原本想买某新势力,后来改买比亚迪宋PLUS,理由是:“我不想三年后,车还在,售后没了。”
六、给各位车友的建议:买车,别当“最后一颗螺丝钉”
避开月销<1000的冷门品牌
尤其是那些你朋友没听过、路上见不到的。不是它们不好,而是你买得起,养不起。
警惕“销量虚高”的品牌
多看财报,关注“毛利率”和“自由现金流”。如果一家公司连续三年亏损,且没有盈利路径,再便宜也别碰。
优先选择“头部品牌+主销车型”
比如比亚迪的宋、秦;吉利的星瑞、星越L;广汽的AION S;长安的深蓝SL03。这些车销量大、配件多、维修方便,保值率也相对稳定。
新能源车,重点看“三电质保”和“软件承诺”
电池质保8年?还是“首任车主终身质保”?OTA升级会持续几年?这些条款,一定要白纸黑字写进合同。
最后,说点掏心窝的话
我开过百万豪车,也试过五万小车。但最让我感慨的,是看到一台高合HiPhi X停在废弃停车场,车漆落灰,车门贴着“暂停服务”的告示。再炫酷的设计,再黑的科技,也抵不过品牌的倒下。
所以,各位车友,买车不是买配置清单,是买一个能陪你走五年的“伙伴”。别为了省几万块,赌一个品牌的未来。你赌赢了,省点钱;赌输了,赔几年时间。
现在车市,不是“谁最强”,而是“谁先死”。咱们普通消费者,没必要当那个“最后一颗螺丝钉”。
互动时间
你身边有朋友买了小众品牌的车吗?后来怎么样了?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真实经历。
你觉得,英菲尼迪还有机会翻盘吗? 我认为,除非它能推出一款“爆款电车”,否则很难。
如果让你在月销500和月销1万但亏损严重的品牌中选,你选哪个? 我选都不选,哈哈。
我会认真回复每一条留言。也欢迎提问,关于车,我知无不言。
(PS:上周我去拍一台即将退市的威马EX5,车管所的哥们说:“这车,再过半年,连报废厂都不收了。” 听着真不是滋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