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今天把罗永浩和何小鹏近三小时的长谈看完了,信息密度堪比一部行业教科书,值得每个关心中国汽车与资本市场的人认真消化。何小鹏在访谈里既有深刻的自我剖析,也给出了对行业的冷静判断——从管理的微观细节到战略的宏观格局,像是一次全面的行业体检。
先说那些硬数据:一年多时间里,小鹏调整了十几位核心高管,差不多90%的一级部门被重新配置。去年二季度曾出现日均仅售百余台、月销不足千台的低谷,合作伙伴的销量竟是小鹏的十倍。但到2025年二季度,公司营收同比增长182%。何小鹏亲口回忆过那段“管理痛苦”的日子,他说得直白:“不变是必死,变化可能可活,但变得不好那是速死。”这句话也直接道出了他推行大刀阔斧改革的逻辑:要么彻底改变,要么等死。
关于研发投入,他给出的是冰冷的算术题:做AI汽车,研发投入要到500亿元级别——其中约300亿用于AI,200亿用于硬件和其他软件。按研发占营收10%来估算,最差也需要5000亿元年收入作为支撑。什么意思?能承担长期、大规模研发支出的企业,未来更可能掌握主动权;反过来那些靠低价量取胜的公司,生存空间很危险。何小鹏甚至直言:很多看起来规模大的公司,卖的是6万、7万的车,一台车顶多赚1000块,“这不是卖铁么”。
竞争格局上的警告同样犀利:未来3到5年将是一场厮杀式的淘汰赛,他倾向激进判断——很可能最终只剩下五家中国车企。而且,谁也没有提前拿到“船票”。行业是“成王败寇”的世界:一旦成为第一或第二,会被集火;弱点会被无限放大。何小鹏强调经营上的攻守并重:“我不做挑衅,但别人攻我,我也要反击。”这既是商业策略,也是对市场白热化竞争的直面。
对外部技术竞赛,他对马斯克和特斯拉表现出“隔空尊重”。承认特斯拉在产品体验和某些技术路径上领先,自己第一次开Model 3时被震撼到了。他评价特斯拉Robotaxi在硬件上异常激进,但冗余设计到位,软硬结合时进展极快。关于L4自动驾驶,他的时间表务实:技术上可能在五年内实现,用户接受则需要5到20年。这既有耐心,也有现实感。
多元化布局和产品节奏上也有料可看:全新P7在工业设计上投入约400人。飞行汽车项目从团队成立到产品发布用了13年,首款产品定在明年下半年上市,售价约100万。何小鹏曾邀请罗永浩出任项目负责人,罗笑称若无债务问题99%会接手——这类花边也说明小鹏正试图把“车”做为核心,向更广的智能移动和机器人方向延展。
给投资者和行业观察者的几点实用建议很有杀伤力:
1) 甄别“毛重”和“净重”。很多企业报出来的营收里掺了合资公司数据,只有自有业务收入才是真正的抗压能力。
2) 看单台毛利和净利。低价低利的量化模式难以支撑高强度研发。
3) 重点盯现金流与研发占比。能否用持续利润支撑500亿级别的研发,是能否长期存活的试金石。
4) 管理层执行力和组织变革速度,不亚于技术与产品本身。布局长期赛道的公司值得耐心持有,短期市场的喧嚣不应成为盲从的理由。
我想把这些话拉回到你我面前:在这场3到5年的淘汰赛里,你愿意押注谁能存活并走向全球?你会如何评估一家车企的“真金白银”能力,而不被合并口径的表象迷惑?数据和耐心,可能是我们最可靠的判断工具。读到这里,留个问题给你:如果把一家公司比作一辆车,你愿意买的是那种“看起来漂亮但没油”的跑车,还是“外表朴实但油箱够深”的长途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