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有时候企业发布的“大新闻”,你得多看两眼,琢磨琢磨是真好,还是在自我安慰。前两天特斯拉德国工厂大张旗鼓地说要增产,信心满满地说“销量太好啦,我们都忙不过来要加班生产!”你乍一听,还以为电动车快成白菜卖了。可翻翻最新的数据,你就忍不住皱眉头:销量一查,欧洲整体是“断崖式下跌”,德国市场更是直接瘫在地上,什么“销量出色”全靠挪威一个小国飘红撑场面。这嘴皮子功夫玩得是真溜,但你瞅瞅实际成绩,心里是真有数。
咱们经常说,企业面对“困难现状”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捂着盖着,哪怕烂到根也死鸭子嘴硬,一种就是坦诚面对,直说“最近不行,我得想辙”。特斯拉显然选了前一种。说实话,我都替他们脸红。欧洲整体销量掉了56%,这不是多踩了个坑,是直接滚下来摔成泥。德国是大本营,本以为自己占着天时地利人和,结果连自己家门口都守不住,注册量8月跌了39%,你说这脸哪搁?
那为啥特斯拉还要“逆势增产”?这个背后的算盘,真的一点都不难猜——想用“产能扩张”和高调宣传,给投资人和员工打点“预防针”。你看我们销量下去是短期的,是产品更新带来的阵痛,马上就会好转,我们对市场有信心!这话说出来,真让人想起那种数学考了30分,还非得跟爸妈说“这次是粗心,下次一定满分”的小孩。明明知道市场饿着肚子,他硬要做满汉全席,不怕浪费吗?
当然,官方解释说是Model Y在更新,影响了生产节奏。这明摆着是甩锅,什么意思?我产能明明跟不上预算,不是我的错,是技术迭代拖慢了节奏,可后边能补回来。你要真信这种说法,恐怕得吃点保心丸了——欧洲消费者可不会陪你玩这个“明天会更好”的游戏,人家是真金白银在用脚投票。市场不信任你了,广告吹破天也白搭。你仔细看,德国订单断崖式下滑,法国、比利时这些曾经青睐特斯拉的市场纷纷原地打转,就是品牌信任度塌方,没回头路可走。
但为啥挪威销量还能涨26%?很多人说这是因为挪威买电动车补贴多、充电桩多,政策环境好。确实如此,北欧本来就是全球最积极拥抱新能源的地方;可整体气候再给力,能带动整个欧洲吗?就好像你考了40分,班里除了你全都低于及格,只有一个平时最爱学习的同学考了90分,你能拿这个说你们班学得好?当“遮羞布”也是要看尺寸的,这片儿挪威市场再亮眼,也遮不住欧洲其他国家惨兮兮的销售报表。
那问题到底出在哪?真的只是“车型更新”那么简单吗?你要是把所有责任都甩给产品升级,那不是对欧洲消费者的智商也太没信心了。咱换个角度想,为啥特斯拉这两年在欧洲节节败退?不能无脑怪别人。表面上是增长放缓,背后其实包含了消费观念转变、同业竞争加剧、品牌口碑走下坡路等一大堆复杂因素。以前欧洲人觉得特斯拉是“科技先锋”,买了特别有面子。可现在,每家车企都在搞电动车,沃尔沃、大众,本田、奔驰都拼了命往这个赛道挤。你特斯拉还能拿老本吃几年?除了价格能低一点,别的优势都被挤压得差不多,“首发红利”吃完了,怎么办?
再说了,欧洲这些国家的环保标准、工会要求、运营成本,一个比一个“刀片”,俩拳头根本挡不住四面八方的棍棒。特斯拉工厂动不动罢工、投诉、环保抗议;还有工人的福利待遇、社会舆论压力,都成了把双刃剑。你表面增产,其实很多项目是给投资人看的数字游戏,真要抠细节,还得跟监管部门“斗勇斗智”。有时候不增产还好,一加码就露馅儿。你说德国工厂让你觉得投入大、产出低,哪天真亏到家也不是新闻了。
有些人说,不用太担心,新能源车是大趋势,欧洲潮水总会回来。这种想法跟买彩票指望发家致富差不多。是,你说长远看新能源肯定替代燃油车没错,但在高速公路上,永远不会只有一辆车跑。消费者选电车,按的早就不是某一家品牌的图腾情结,而是实实在在的价格、服务、续航、体验和周边配套。这几样你拼不过别人,有几块广告牌撑着也不顶用。欧洲老百姓图啥?买台车还要考虑售后、零件、维护能不能跟上,隔三差五出问题,我不是科幻迷,我肯定会换牌子。
再看看挪威的案例:你不能总拿这“一枝独秀”来证明自己没掉队。市场多元,不能靠单点支撑全局。特斯拉要是真的有底气,何必遮遮掩掩,何必玩文字游戏?不如像当年那样坦坦荡荡亮出底牌,说“我们遇到困难了,我们怎么应对”,反而可能赢回尊重。现在的做派,说白了就像“边修漏雨屋顶边喊晴天”,外边人看热闹,内部人其实也心虚。
问题来了:特斯拉要怎么走出这道“泥潭”呢?一味加大产能、堆砌马斯克式的“乐观预期”,未必真能解决问题。欧洲市场对价格、体验、甚至社会责任的敏感度,比中国和美国都高。你要不创新、服务端不跟进,竞争对手一天到晚“磨刀”,等着你磕碰。大家不是没道理地转向了其他品牌,而是市场早就由“蓝海”变成了“铁血竞技场”。全球产能堆上天,没人买单又能怎样?
这事儿放在其他行业未尝不可,但在汽车市场,最怕的就是自欺欺人。你新车不新,服务不优,售后不给力,工人还闹情绪,优势全无时还指望“产能扩张”来做面子工程?真不如狠狠抓下体验和创新,让人家觉得重新买你的车有动力有希望,要不,一场风暴来临,光靠遮羞布可根本挡不住。
说到这,我觉得问题其实很明白:特斯拉需要反思的不只是策略和产品,更是对现实的承认和市场的敬畏。装糊涂装不了几天,等欧洲市场彻底冷脸,你就是用新闻稿糊墙都糊不住“塌方”的窟窿。毕竟,消费者的选择,比工厂的哨子更响亮。至于柏林工厂以后是“越活越滋润”还是“自嗨型巨亏”,这还真得看特斯拉自己能不能看清楚,什么时候别再自我感动了。
所以,你说特斯拉算是“增产挽尊”还是“逆势真牛”?咱不听他们自己吹,还是多看看市场、用户和实际销量说不说话。企业的未来,从来不靠一时的宣传,而靠点点滴滴的赢得信任。你说呢?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