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座工厂的呼吸能被听见,那它最后的叹息,会是什么声音?
不是机器停转的轰然巨响,也不是厂房倒塌的尘埃落定,而是一种寂静——曾经震耳欲聋的流水线,突然陷入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默。江苏丹阳的窦庄,一个以工业为血脉的小镇,曾因一家名为“圆通轮毂”的工厂而沸腾。它一度是这里的骄傲,是无数家庭的饭碗,是“中国制造”在县域经济中的缩影。可如今,厂区铁门紧锁,杂草从地缝里钻出,爬满曾经锃亮的模具。它没有轰轰烈烈地谢幕,而是像一盏油尽的灯,悄然熄灭。
我们总习惯歌颂崛起,却很少认真凝视衰落。当一个企业从辉煌走向落幕,我们该责怪市场?时代?还是某种更深层的结构性失衡?
圆通轮毂的起点并不卑微。2000年代初,乘着中国汽车工业爆发的东风,这家主营摩托车、电动车轮毂的工厂迅速扩张。鼎盛时期,年产值过亿,员工近千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在厂里上班。车间里24小时灯火通明,金属碰撞声、传送带的嗡鸣、工人们的吆喝混成一首工业交响曲。一位老工人曾对我说:“那时候,连空气都是热的,带着铁锈和机油的味道,但闻着踏实——那是钱的味道。”
可这份“踏实”并未持续太久。真正的转折,始于2010年后。当新能源车开始崛起,传统燃油车产业链悄然重构,轮毂的需求结构也在变化。轻量化、高强度、智能化成为新标准,而圆通轮毂仍停留在“量大价低”的模式。一位离职的技术主管回忆:“我们还在用十年前的模具,客户要新设计,我们得外协加工,反应慢半拍。等我们改完,订单早被别人抢走了。”
这不是孤例。翻开过去十年的县域工业史,多少“圆通轮毂”在时代浪尖上起舞,又在浪潮退去时裸泳?它们曾是中国制造的毛细血管,却也最容易在产业升级的洪流中被冲刷出局。没有核心技术,缺乏品牌溢价,过度依赖低价竞争——这些“原罪”在顺境中被掩盖,在逆境中则被无限放大。
更致命的是,资本与人才的双重流失。年轻人不愿进厂,招工越来越难;银行收紧贷款,技改资金捉襟见肘。有员工告诉我:“厂里最厉害的工程师,被南方大厂三倍工资挖走了。剩下的人,连CAD都画不利索。”当一个企业失去了“造血”能力,它的衰落,几乎是一种宿命。
但问题来了:我们是否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工业老兵”倒下?有没有另一种可能?
或许,答案不在于“救活”每一个个体,而在于重构整个生态。浙江某地的“小微企业园”模式值得借鉴:政府整合零散厂房,统一升级环保与设备,引入共享研发中心,让小企业也能用上高端技术。丹阳并非没有尝试,但政策落地常如“隔靴搔痒”——补贴到位慢,服务跟不上,企业等不起。
还有一个更尖锐的问题:当我们在谈论“产业升级”时,是否默认了淘汰是唯一结局?那些无法“高大上”的企业,就注定没有未来?一位经济学家曾反问:“如果所有工厂都去做芯片、搞AI,谁来生产一颗螺丝钉?”
圆通轮毂的落幕,不是终点,而是一面镜子。它照见了中国县域工业的韧性,也暴露出它的脆弱。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进步,不该只是金字塔尖的闪耀,更应是底座的稳固与转型的包容。
如今,窦庄的年轻一代,有的去了南京、上海,有的做起了电商,卖丹阳眼镜,也卖家乡的土产。他们很少提起“圆通轮毂”,那段历史像旧照片,泛黄,安静。
可每当夜深人静,风穿过废弃厂房的窗框,发出呜呜的声响——那不是哀鸣,更像一声低语:我们曾存在过,也曾努力过。现在,轮到你们回答:下一站,该往哪儿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