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最新发布的《2025年9月中国汽车保值率研究报告》显示:当小米SU7以85.3%的一年保值率惊艳市场,当问界M9在混动与纯电双榜同时霸屏,新能源车的保值率似乎正迎来高光时刻。但华丽的表象下,却暗藏着一个被多数消费者忽视的残酷现实——三年后,无论插混还是纯电,车辆价值均骤降至四成左右。这记来自权威数据的“冷水”,正悄然重塑消费者的购车逻辑。
保值率“速滑”背后:技术迭代与市场博弈
报告数据表明,插电混动与纯电动车型三年保值率分别仅为43.2%和42.8%,与传统燃油车动辄60%以上的三年残值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一年风光、三年骨折”的断崖式下滑,折射出新能源市场两大核心矛盾:技术迭代速度与二手车市场信任度之间的拉锯战。
一方面,电池技术、智能系统的快速进化,让一年前的新车在三年后已面临“技术代差”;另一方面,二手车商对电池衰减、软件兼容性等隐性风险的担忧,持续压制收购价格。这种矛盾在小米SU7等新锐车型上尤为明显——尽管短期热度推高保值率,但长期表现仍需技术稳定性与品牌口碑的持续支撑。
“双栖消费”趋势崛起:短期体验与长期持有的天平
面对保值率的分化,消费者的购车策略正在分化。根据同一研究报告,一部分人转向“一年黄金期”理论,选择在保值率高位时置换新车,以持续享受最新科技;另一部分人则更理性——既然三年后价值趋同,不如聚焦产品本身的产品力与使用成本。
榜单上的赢家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路:问界M9、保时捷Cayenne新能源等同时入围双榜的车型,凭借品牌溢价与技术口碑实现了价值穿越周期。这表明,在新能源领域,传统的“品牌护城河”依然有效,甚至因技术不确定性而被强化。
购车逻辑重构:从“拥有资产”到“购买服务”
这场保值率震荡,正在推动消费观念的本质变革。当车辆难以作为长期资产保值,消费者开始更关注使用价值:智能座舱的体验是否流畅?充电效率是否持续优化?OTA升级能否带来常用常新?这些“软实力”正成为衡量新能源车价值的新标尺。
报告指出,未来消费者可能不再纠结于三年后车辆残值,而是计算整个使用周期的总成本,包括充电费用、保养成本与科技体验的折损。这种转变,恰恰呼应了汽车产业从制造向服务转型的大趋势。
《2025年9月中国汽车保值率研究报告》中的新能源车保值率榜单,既是一面折射技术竞争的镜子,也是一张测试消费理性的试纸。在“短期高保值”与“长期低残值”并存的当下,聪明的消费者或许会找到新的平衡点:既不盲目追逐保值神话,也不忽视品牌与技术沉淀的价值。毕竟,真正的“保值”,永远来自于产品与需求的精准匹配——而这,比任何榜单都更考验购车者的智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