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用轿车市场突然就像打翻了的调色盘,各种重磅新车一窝蜂似的全冒了出来。有些人说现在不是新能源汽车唱主角嘛,家用轿车还能有多大动静?可偏偏就是在这个“新花样都得上”的时候,四款真刀真枪的新车接连发布,仿佛整个市场都在告诉你:“便宜还不能凑合,将就着没戏,我们得玩点升级的!”那为啥这事值得聊两句?是车卖得便宜、配置升级了吗?还是厂家逼急了,大家要用新技术、新设计死磕一个普通老百姓能消费的紧凑级轿车市场?
话说回来,换你是厂家,现在用户消费预算普遍变低,还挑剔得越来越精,对品质、配置、科技一个都不想落下。怎么破?拼价格呗,拼配置呗,拼技术呗,于是一个个都卯足劲把“自家亲儿子”朝市场里扔。尤其是今年开头,比亚迪秦L DM-i、吉利银河星耀6、新款丰田雷凌、新款吉利星瑞东方曜,这四款车接连出来,闹得圈里圈外都开始聊这风向是不是变了。
问题来了——这些新车到底带来了啥“看不见的变化”?我们有啥值得细品的?是不是真的给普通老百姓带来了实惠,还是换汤不换药,继续玩套路式升级?
先说比亚迪秦L DM-i新车型。秦L DM-i出来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在同级里扎了根,靠得是什么?不就是那套高性价比和省油的混动系统嘛。这次的升级,为啥能引起这么多人关注?最直接的答案其实很现实,因为现在紧凑轿车这一块“卷”的太狠了,你不升级配置、续航,不跟上别人,眼看着饭碗就要被抢走。你看新车的外观其实没啥变化,那夸张的大进气格栅、贯穿尾灯,基本也是沿用现有家族化设计。真正的惊喜藏在细枝末节里,比如选装配置一大堆,这是什么?这就是给消费者“菜单式点餐权”,你来选你喜欢的,不像以前厂家说有啥就有啥。还有动力,继续用1.5L插混,加码大容量电池,据说续航提升,讲真的,这就是跟你明着说:不用担心堵车、油老虎,也不用害怕充电焦虑,一车多用,城市&长途兼顾。
但问题来了,这么多竞品下场,用户愿不愿意买单?那就是另外一道选择题了:新能源补能体系现在也不算完美,比亚迪拉高标杆后,价格能不能守住?配置的水分到底有多少?这些都是用户心里的问号。
再聊吉利银河星耀6。这个车还没上市已经热度很高,这背后是不是说明吉利有流量?相信我,这年代“动静大”跟“卖得好”完全两码事,得看后劲和整体产品力。银河星耀6要抓的,就是现在年轻人和愿意尝鲜那批家庭车主。为什么?都说要个性一点,要智能一点,它就给你搞了什么盾型格栅,犀利大灯,加了银黑撞色外观。可这些东西真的有用吗?想想十年前谁会在意这些?谁要科技?大多数人选车只看发动机、空间和油耗,现在不一样,年轻人、城市中产、甚至普通小家庭,看重的是啥?智能座舱、手机互联这些玩意,得让人觉得“有面子”、用起来还得顺手。“Flyme Auto”、“HUAWEI HiCar”这些系统上车不是说说而已,它真解决了用户哪块的痛点。
这里就引出一个问题:智能科技到底是加分项,还是新噱头?你说座舱一大堆功能,打个电话、刷个小视频、空调手机操作,谁都能做。可大部分人买车最后会不会真去用?消费者难道不担心体验“半拉子”,用起来闹心?我觉得这个问题厂家要揣摩到点子上:方便和实用,绝对比新鲜花哨重要。
第三个,如果说比亚迪、吉利你觉得自主品牌搞创新没什么奇怪的,新款丰田雷凌继续保持低调但不掉队。你说现在合资车还有啥底气吗?看上去新能源来势汹汹,合资被动得很,其实这帮日本厂家“老狐狸”精着呢。雷凌变化不大,前脸黑化点缀,小调整继续沿用熟悉造型。轴距也就多了点,长度提升点,不对用户造成使用习惯改变。动力组件两套,2.0L燃油+1.8L混动,是继续押注稳定性和经济性。你说日产、本田、丰田为啥“稳如老狗”?人家路数太清楚了:别把风险放前面,哪怕新技术晚一点,但等市场稳定点才会上。要说缺点吧,就是丰田一眼望去总是那么四平八稳,没太多花活,不刺激不冒险,但皮实、省心、省油,你说这是不是这个时代家庭用车的终极诉求?
换个角度思考,合资车还能拿什么压住自主品牌? 唯有历史口碑和少许“品牌溢价”,因为自主品牌真在高性价比、配置、智能体验这些方面拿出了态度。到了这个时候,丰田们也不得不卷入一场“性价比+科技”的大战,只是风格上继续绝不冒进,把风险丢给对手先吃螃蟹。
最后再唠唠吉利的另一员大将——新款星瑞东方曜。星瑞之前就被称作10万级家轿的标杆,这次升级说白了就是把外观再搞“潮”一点,真正在乎的是内在:智能驾驶辅助下放到10万级,什么高速NOA(导航辅助驾驶),还有新的H3方案,这在这个价位里基本是降维打击。动力还是老配方2.0TD发动机+8AT变速箱,同级里妥妥的性能担当。你说这些技术老百姓真用得上吗?其实很多人现在买10多万的车,都觉得“我家上班图省心,远一点出去图方便”,能不能开得更安全智能、能不能“时髦一下”,成了年轻人买车的理由。
这就让人思考:家用轿车的“智能化”“大空间”“高安全”“续航焦虑”这些词,究竟哪一项是真正影响选择的最大砝码?说实话,这个市场越来越细分,有人追求便宜能用,有人要面子与舒适,有人图省心省油,有人冲着新科技尝鲜,不一样的车拉出了不一样的产品线。对于厂家来说,只有把每个痛点都拿捏准,才能在这波迭代里站住脚。
这场家轿市场打擂台,有意思的地方在于,科技真正开始“平权”了。以前你拿大几十万才能体验的智驾、座舱、动力,如今普通人买10来万的车也能有。老用户会怀念那种皮实省心的新车,小年轻一看哇这么酷、这么智能还能联网;厂家卷一卷,原先高高在上的科技一下沉到了大家都买得起的价位。
但我们还要提防:真的“内卷”究竟意味着良性竞争,还是说只满足于外观设计花活儿?厂家嘴里“升级”、“引领”,是不是真的脚踏实地为消费者做了实在的改变?未来的竞争不会只有“配置多”、标签热,最后拼到的还是用户体验,还是质量、成本、能耗、智能真正结合的底线。
回首这波新车扎堆上市,似乎整个产业有了新的活力。可别忽略了,消费者理性升级,选择更丰富,厂家之间你追我赶,最核心的还是那句话:你们谁能把10万元左右的家轿做得更安心、更懂用户、用起来更爽,谁就是胜利者。
这个市场从不是老板和高管说了算,而是踏实买车养家的普通人用选择给出的答案。你说未来家轿市场会不会更卷吗?答案显而易见——只会越来越卷,但受益最大的,肯定是我们这些买车用车的老百姓。谁能真正“平权”科技,“下放”配置,把实惠和体验都做到位,最后只能是市场说了算。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