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在华销量再下滑,国产比亚迪强势崛起

2025年5月7日消息,北京街头,特斯拉充电站的蓝色光芒映照着夜色。然而,这家美国电动车巨头在中国的光芒似乎正在黯淡。根据中国乘用车协会(CPCA)5月7日发布的初步数据,特斯拉上海工厂4月交付5.85万辆Model 3轿车和Model Y运动型多用途车,同比下降6%。这已是特斯拉在华销量连续第七个月出现同比下滑。数据未细分国内销售与出口比例。与此同时,中国本土品牌比亚迪(BYD)却创下2025年单月销售新高,展现出强劲势头。

特斯拉在华销量再下滑,国产比亚迪强势崛起-有驾
特斯拉在华销量再下滑

特斯拉在华市场遇冷

特斯拉上海工厂的交付数据令人担忧。4月交付量5.85万辆,不仅较去年同期减少6%,也远低于去年12月的9.38万辆峰值。CPCA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特斯拉在华交付量为17.28万辆,同比下滑21.8%,创下两年多来最低水平。上海工厂作为特斯拉全球第二大生产基地,承担着中国市场及部分海外市场的供应任务,但其产出正面临压力。

特斯拉的困境并非仅限于中国。全球范围内,该公司一季度销量跌至三年低点,交付量仅为38.7万辆,同比下降8.5%。欧洲市场同样表现低迷。4月,特斯拉在法国仅注册863辆新车,同比骤降。分析人士指出,特斯拉品牌形象因其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的政治立场受到影响,部分消费者对其产品产生抵触情绪。此外,Model 3和Model Y的更新版本虽已在中国上市,但未能有效提振市场需求。

特斯拉在华销量再下滑,国产比亚迪强势崛起-有驾
特斯拉中国产电动汽车交付量再次下滑

比亚迪势不可挡

相比之下,比亚迪的崛起令人瞩目。4月,比亚迪乘用车销量达37.14万辆,同比增长23.1%,创下2025年单月最高纪录。CPCA数据显示,比亚迪在新能源车(NEV)市场占据29.3%的份额,稳居榜首。秦系列轿车与宋系列SUV持续热销,价格区间覆盖10万元至30万元,满足了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比亚迪的成功得益于技术创新与价格优势。3月,公司推出“神之眼”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免费搭载于大部分车型,领先特斯拉的“全自动驾驶”(FSD)系统,后者在中国的推广仍需监管审批。此外,比亚迪的新款电池技术号称可在5分钟内增加250英里续航,远超特斯拉超级充电站的效率。这些创新极大增强了比亚迪的市场竞争力。

激烈竞争下的市场格局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突破50%。2025年3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99.1万辆,同比增长38%。比亚迪以低至1万美元的入门车型海鸥(Seagull)席卷市场,而特斯拉最便宜的Model 3售价仍超3.2万美元。价格差距让特斯拉在大众市场中难以立足。

特斯拉试图通过降价应对。2024年底,Model Y在华起售价下调至23.99万元,较年初降低1.4万元。2025年初,公司延长了零息贷款优惠政策,试图吸引消费者。然而,效果有限。CPCA数据显示,特斯拉在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份额已从2023年的8.8%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5.6%,排名滑至第五。同期,比亚迪以28.8%的份额高居榜首。

全球与本土的双重压力

特斯拉的全球市场同样承压。2024年,公司全球交付量为179万辆,同比下降1.1%,为首次年度下滑。欧洲市场受补贴减少与本土品牌竞争影响,特斯拉销量持续萎缩。在美国,马斯克的政治争议导致部分消费者抵制,品牌忠诚度下降。相比之下,比亚迪凭借价格优势与技术突破,迅速扩展海外市场。2024年,比亚迪出口41.7万辆车,同比增长71.9%,覆盖巴西、泰国等地。

中国市场的竞争尤为残酷。比亚迪之外,长安汽车、吉利汽车等本土品牌也在加速布局新能源车。CPCA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中国车企占据新能源车市场62.7%的份额。小米汽车的YU7跨界车预计年内上市,被视为Model Y的强劲对手。特斯拉若无新车型或技术突破,恐难扭转颓势。

特斯拉的突围之路

特斯拉并非没有机会。上海工厂的年产能已达百万辆,生产效率全球领先。公司计划于2025年上半年推出价格更低的车型,起售价或接近2万美元,以争夺大众市场。此外,特斯拉正推动FSD系统在中国的落地。3月,公司曾短暂开放FSD免费试用,但因监管限制很快暂停。业内人士预计,若FSD获批,特斯拉的智能化优势或能吸引高端消费者。

然而,时间紧迫。比亚迪计划2025年交付550万辆车,其中出口占比提升至14.5%。公司已在匈牙利、土耳其建厂,规避欧盟关税壁垒。特斯拉虽享受较低的7.8%欧盟关税,但其高定价与单一产品线难以应对本土品牌的多样化攻势。

行业洗牌加速

中国汽车市场正迎来深刻变革。CPCA预计,2025年新能源车销量将达1000万辆,占总销量的50%以上。行业整合趋势显现。东风汽车与长安汽车的合并传闻若成真,或诞生中国最大车企,进一步挤压外资品牌空间。特斯拉需在价格、技术与品牌形象上找到平衡。

比亚迪的崛起不仅是价格战的结果,更是技术与战略的胜利。其从电池制造商转型为全球新能源车龙头的历程,展现了中国车企的雄心。特斯拉曾是中国市场的先行者,但如今面临本土品牌的围追堵截。上海工厂的充电桩仍在闪烁,但特斯拉能否重燃中国市场,还需更多努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