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里最热闹的事,莫过于小米的首款SUV,那台叫做YU7的新车了。
这车一发布,动静可真不小,官方的宣传数据听着就让人热血沸腾:说是开卖3分钟,就收到了超过20万台的“大定”订单,一个小时不到,这个数字就冲到了惊人的28.9万台。
这阵仗,简直就像是不要钱一样,感觉全中国的马路马上就要被小米汽车给占领了。
可热闹劲儿还没过,一个月后7月份的真实数据一出来,大伙儿都有点傻眼了:真正上牌交到车主手里的,只有6042辆。
从将近二十九万的疯狂抢购,到六千出头的实际交付,这中间差了二十多万辆,都去哪儿了?
一时间,网上说什么的都有,有人说小米在吹牛,数据里“水分”太大,纯粹是营销噱头;也有人觉得这落差太大,有点“打脸”。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是小米在玩数字游戏,还是咱们普通老百姓没看明白这里头的门道?
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件事。
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一个最关键的概念,就是小米口中的“大定”到底是什么。
在咱们一般人买车的经验里,所谓“大定”,就是交了一笔数目不小的定金,白纸黑字签了合同,这钱一般是不退的,意味着你和这辆车基本上就锁定了,就等着提车了。
但小米这次的玩法,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它的“大定”规则是,你只需要支付5000块钱定金,而且在7天之内,如果你后悔了,不想要了,可以随时申请退款,这5000块钱会一分不少地回到你的账户。
你看,这一下性质就变了。
这哪里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定”,这更像是一种“意向金”,或者说,是一张为期七天的“冷静期体验卡”。
这套路,对于熟悉小米的人来说其实一点不陌生,这不就是当年小米卖手机时“抢F码”的升级版嘛。
以前抢个两三千的手机,为了一个优先购买权,大家都能挤破头。
现在换成了一台二十多万的汽车,参与的门槛却低得惊人。
你想想,只需要暂时让5000块钱在小米那儿待几天,就能抢到一个可能要等上一年半载的提车名额,还能享受到首批创始版才有的各种福利和优先权。
这笔账,对于很多人来说,怎么算都觉得划算。
于是,一场全民参与的“占坑”运动就这么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在那天晚上下单的二十多万人里,有多少是真的一定要买这台车的刚需用户?
又有多少是抱着“先占个位置看看情况,不行再退”的观望心态?
甚至,还有不少人是嗅到了商机,想着抢到创始版名额后,转手在二手平台加价卖掉,赚一笔快钱。
这种“零风险、高回报”的预期,一下子就把所有人的情绪都点燃了。
这就好比一个大型游乐园宣布,开业第一天门票免费,进去还有机会抽到环球旅行大奖,那肯定是谁都想进去凑个热闹,不管自己是不是真的想玩过山车。
所以,那惊人的二十多万“大定”,本质上是二十多万份被瞬间激发出来的“购买冲动”,是小米强大品牌号召力和高超营销技巧的一次集中展示。
把它直接看成是二十多万辆的真实销量,那确实是误会了。
说完了订单这边热闹的场面,咱们再把头转向另一边,看看安安静静的工厂里是什么情况。
汽车,这东西可不是像咱们组装电脑、拼个乐高那么简单。
它被叫做“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背后是一条极其复杂和漫长的供应链。
一辆车,身上有上万个大大小小的零件,这些零件可能来自全球上百个不同的供应商。
只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比如一个小小的芯片,或者一个不起眼的螺丝钉供应不上,整条生产线就得停下来。
所以,一家新车工厂想要提高产量,必须得有一个过程,行业里管这个叫“产能爬坡”。
这就好比一家新开的网红餐厅,第一天宣传出去,电话被打爆,预订了一千桌。
但后厨就那么几个师傅,烤箱就那么几个,一天撑死也就能做出一百桌的菜。
想满足所有顾客,就得慢慢招人、培训、优化流程,这个过程快不了。
我们再来看看小米的家底。
它在北京亦庄的那个超级工厂,规划的最大月产能,也就是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一个月能造出大约2万辆车。
而且,这条生产线还不是YU7专用的,它还要负责生产小米的第一款车SU7的改款车型。
工厂的产能是有限的,就像一个蛋糕就那么大,分给YU7的自然也就没那么多了。
在这种情况下,7月份能实打实地造出6042辆YU7并交到车主手里,说句公道话,这已经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了。
对于一个刚刚跨界进入汽车行业的新手来说,第一个完整的交付月份就能达到这个水平,不仅不丢人,反而恰恰证明了小米的生产组织能力和执行力是很强的,已经接近了当前产能的极限。
我们可以拿它的大哥SU7来做个参考,当初SU7也是从几千辆的月交付量开始,一步步爬坡,花了整整4个月的时间,才达到了月交付两万辆的水平。
这是一个汽车行业的客观规律,谁也跳不过去。
YU7想要把产量真正提上来,至少也得等到工厂的二期产线在今年第四季度建成投产之后,才有可能实现大规模的交付。
所以你看,把这两件事放一块儿,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就清楚了。
那近29万的“大定”,是小米在互联网流量时代,向市场投下的一颗“震撼弹”,它证明了小米这个品牌的吸引力有多大,市场对它的期待有多高,这是一场营销上的巨大成功。
而那6042辆的交付量,则是小米作为一家制造业企业,交出的第一份月度成绩单,它代表了中国制造业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和稳健。
把前者当成笑话,觉得小米在吹牛,那是没看懂互联网时代的营销玩法;把后者当成失败,觉得小米“不行了”,那是没尊重重工业的生产规律。
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一个像小米这样的互联网科技公司,敢于并且能够投身到汽车这种技术和资本都极其密集的重工业领域,并且是按照工业规律,稳扎稳打地在走,这本身就是中国制造升级的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订单并没有消失,它们只是因为生产速度的原因,被拉成了一条长长的等待队伍。
现在,真正的考验其实才刚刚开始。
对于小米来说,最难的问题不是如何把车造出来,而是如何管理好这二十多万份沉甸甸的期待。
对于那些下了单的用户来说,这份热情能持续多久?
一年之后,当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又推出了好几款更新、更酷的新车,他们还会不会心甘情愿地守在小米的排队名单里,继续等待自己的那辆YU7?
这不仅考验着小米提升产能的速度,更考验着它的产品力能否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以及用户对它品牌的忠诚度。
这才是小米接下来要回答的最难的一道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