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影红”真的让年轻人为汽车买单,还是营销新一轮情绪驱动?

红色的车总是惹眼,尤其是在满天灰色的城市里。如果你在8月25日,早晨八点的第一缕阳光还没翻过高楼的时候,径直走进一家卖AITO汽车的展厅,也许会看到一辆跃影红的问界新M5 Ultra,像新鲜出炉的辣椒一样扎在玻璃幕墙前。销售人员在一旁笑着说:“今年最潮的配色。”但我留意到,红色在反射灯下有一种近乎挑衅的质感,好像一条刚脱皮的蛇,在光影里微微收缩。

有意思的是,车色的选择竟然成了科技品牌“刷存在感”的利器。你会不会在心里嘀咕:“如果我是年轻人,真会为一层漆而买单吗?”

把事件捋一捋。2025年8月22日,AITO官宣,问界新M5 Ultra的年度新色“跃影红”,8月25日进店开售。3月份这车刚上市,22.98万起。余承东,“神转发”和官方声明同步上线,语气里有点“新瓶装不装旧酒”的轻飘。产品思路很清楚——年轻人的钱包还在,审美不断更,“零度白”“幻影紫”来一轮,内饰配个“赤茶橘”,再推个“黑曜套件”。车型本身已经打满了华为ADS辅助驾驶系统、192线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全向AEB防碰撞、eAES自动急转,连怀挡和中控储物都纠结得很专业——但今天的主角,从技术切到了颜色上。

颜色,或者说“跃影红”,会拉动销量吗?”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看数据之前,你得先明白一个现象:汽车市场,尤其是新能源赛道,早已不拼底盘和油耗,而是在拼“谁懂你”——从外到内的审美地图。不过,“懂你”往深了说是“懂你喜欢什么”,但往浅了说,是懂你想被如何关注,甚至如何炫耀。

所以,现场如果来个年轻人,手机举起来拍个短视频,不到三秒,“跃影红”就进了流量通道。红色本是最不安分的颜色,年轻消费群体喜欢张扬,平台也喜欢“视觉刺激”,于是车企和科技公司都知趣地配合起来,你出新色,我造话题,平台给流量。其间商业和技术的分界变得模糊起来,营销团队的“色彩心理学”课讲得也越来越走心。

“跃影红”真的让年轻人为汽车买单,还是营销新一轮情绪驱动?-有驾
“跃影红”真的让年轻人为汽车买单,还是营销新一轮情绪驱动?-有驾

再看问界新M5 Ultra的底牌。华为ADS系统,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安全辅助一堆黑科技,亮点不算太新,但拼凑出来的“加法”让人觉得这车有点“技术复合体”似的气质。怀挡和储物空间算不上惊艳,却又有点中产阶级的细腻关怀。用户期待未必就是极致创新,更像升级版的“人性化伺候”。但热情的红色涂装,生生把冷冰冰的参数和理性的科技,拉进了城市生活和个人情绪的间隙里。

我们来扯点现实。新增色,意味着生产线调整、供应链核对、销售指导,甚至二手市场的价格认定,都要微调,近乎是一次微创手术。但车市太卷,谁也不会把问题摆在桌面。于是外人眼里的“红色噱头”,车企内部可能是一场小型的战争——谁先赢下年轻群体的注意力,谁就在存量市场里多了一步。

“跃影红”真的让年轻人为汽车买单,还是营销新一轮情绪驱动?-有驾

从专业角度看,“审美引导型创新”越来越成为汽车工业的主旋律,技术的水位已经到顶,剩下的是怎么做自己产品的“情绪价值”补足。而“跃影红”这一抹颜色,本身没有技术门槛,但在营销故事里却有了“个性、热爱、运动、高级感”的标签。假设你们有机会拆开问界的年度销售曲线,或许会发现:选装新色的用户,平均年龄会更低,社交活跃度更高,谈吐之间也更愿意谈论“科技新体验”而不是“行驶质感”。车企对人性的洞察,未必比刑侦现场差多少——都是抓住人的动机和行为去推断下一步动作。只是刑侦靠汗水,销售更多*靠想象和包装*。

顺便自嘲两句,有时候我真觉得:刑侦领域的职业病,看什么都习惯顺着证据往后扒,“新色=新营销线索=新用户行为轨迹”。但营销的“现场痕迹保护”做得太好,连消费者都不忍心给出差评。这年头,市场嗅觉比指纹鉴定还灵敏,“技术参数”就是背景板,配色才是主角。你相信吗,五年前还有技术极客在论坛里做参数对比,今天大家直接在社交平台上晒配色和内饰,不谈马力,只谈腔调。

技术和美学,本是两条平行线,却被智能汽车硬拽到一起拼。对于问界新M5 Ultra而言,跃影红不只是个新色,而是一次“态度试探”。试探的是年轻人的钱包、眼球和社交表达。配色营销是否能打动理性的消费者,不好说,但可以肯定,这招不会是最后一次。

事态会怎么发展?也许很快,“年度新色”会像手机的渐变后盖一样沦为标配,连“跃影红”也慢慢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到那时,大家又会回头说:你们到底是技术驱动,还是情绪驱动?车到底是跑得快,还是看得帅?用户会不会因一抹红选择一辆车,还是选择一段标签式生活?

最后,留个问题给你:“在技术已经泛滥的背景下,审美和情绪能否真的成为消费决策的首要因素,还是车企用得太顺手的营销催化剂?”你,会为一抹红买单吗?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