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高管文飞跳槽奇瑞捷豹路虎,背后原因让人深思

说真的,小米下场“整车”这事儿,从一开始就自带Buff。

雷军亲自挂帅,自带“热搜体质”,吃瓜群众的目光,那叫一个聚焦。

可最近,又有大咖“另谋高就”了,这次是前营销主理人文飞,转投奇瑞捷豹路虎的怀抱。

小米汽车高管文飞跳槽奇瑞捷豹路虎,背后原因让人深思-有驾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之前那位只待了七个月就“因家事”告退的周钘。

哈?

难不成这互联网造车,还犯“风土不服”的毛病?

这事儿颇堪玩味,也值得咂摸。

浮于表象,是高管个人的生涯抉择,但究其里,莫不是折射出跨界造车这种范式,本就潜藏着一些难以规避的沟坎。

咱们先说说文飞这位“老炮儿”。

这哥们儿的履历颇丰,从东风日产到长城,再到小米,一路走来,经验值那可是蹭蹭涨。

尤其是在长城那会儿,把哈弗品牌盘活得有声有色,哈弗大狗、初恋这些名号,一听就自带流量。

可到了小米,却因为竞业协定,显得有点“施展不开”。

这多少有点儿明珠暗投的既视感。

而周钘呢,从上汽通用五菱“跳槽”到小米,时日更短。

虽说小米官方“盖戳认证”是“因家事所累”,但坊间普遍猜测,是文化龃龉和团队适配的问题。

究其原因,从传统车企到互联网厂牌,这节奏压根儿不是一个调调。

汽车行当讲究的是稳中求进,复核再复核,而互联网公司,那可是奉行“唯快不破”的圭臬。

这两种旋律,就好比是慢条斯理的太极拳,和炸裂炫酷的街舞,硬要捏合在一块,难免会有点儿“不搭嘎”。

所以,疑点来了,真就是文化差异这么“小清新”的理由吗?

窃以为并非如此。

这背后,实则是两种思维模组的硬碰硬。

传统车企,有自己一套业已成熟的流程和体系,秉持的是按部就班,稳字当头。

而互联网造车,更着墨于革新和颠覆,推崇试错和迅捷迭代。

这种龃龉,投射在方方面面。

举个栗子,在产品定义上,传统车企兴许更看重市场调研,摸清用户痒点,再进行产品研发。

小米汽车高管文飞跳槽奇瑞捷豹路虎,背后原因让人深思-有驾

而互联网公司,可能更倾向于先“抛出”产品,再依据用户反馈进行精进。

再举个栗子,在团队管辖上,传统车企更侧重层级和流程,而互联网公司更推崇扁平化管理和快刀斩乱麻式的决策。

这种异质性,就容易催生人才的“水土不服”。

传统车企的“老人儿”,可能会觉得互联网公司太过浮躁,不够精细;而互联网公司的“弄潮儿”,可能觉得传统车企太过守旧,效率堪忧。

当然啦,跨界造车也有它的“加分项”。

互联网公司可以带来新的技术、新的理念和新的营销打法,这对于传统车企来说,是一种补给和抬升。

但是,这种融合,需要一个磨合期。

需要双方互相读懂、互相顺应,找到一个黄金分割点。

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把互联网的模版,生搬硬套到汽车行当上。

恰如谈情说爱,光有激情是不够的,还得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不然,久而久之,肯定会出幺蛾子。

实则,这事儿放在更大的视域下揆度,也挺有意思。

华夏汽车行当,当今正处于一个嬗变的节点。

新能源汽车的扶摇直上,让不少互联网公司嗅到了商机,蜂拥而至。

但造车,终究不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

它不仅需要技术、资金,更需要时日和经验的累积。

好比盖楼,地基没夯实,楼房盖得再气派,也可能会轰然倒塌。

是以,对于跨界造车企业而言,顶顶要紧的,不是速度,而是稳扎稳打。

不是颠覆,而是融合。

唯有真正参透汽车行当的规律,才能在这条赛道上走得更远。

说白了,高管“跳槽”,不过是个表征。

它警醒着我们,跨界造车这条路,并不像臆想的那么一帆风顺。

它需要更多的耐性、更多的巧思,以及更多的求同存异。

这大概也是所有行当融汇发展中,注定要经历的“成长痛”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