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智能驾驶辅助,不是让人与机器‘争抢方向盘’,而是构建‘感知-决策-执行’的信任闭环。”在长城汽车徐水试验场,魏牌CEO魏建军用一场实车演示,揭开了全新高山MPV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底层逻辑。这款车搭载的Coffee Pilot Ultra系统,通过“人、车、路”的深度协同,重新定义了MPV的智能出行边界。
技术哲学:从“替代”到“共生”的范式转移
魏建军将全新高山的智能驾驶辅助理念概括为“1+1>2的共生法则”。他强调:“智能驾驶辅助不是取代人类,而是成为驾驶员的‘第二大脑’。”这一理念在全新高山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系统通过3颗激光雷达、11颗摄像头与5颗毫米波雷达构建“全域感知网”,但在决策层始终保留“人本优先”原则。例如,当系统检测到前方障碍物时,会提前3秒通过座椅震动、HUD预警与语音三重提示驾驶员,而非直接接管控制车辆,确保人类始终掌握最终决策权。
信任三角:技术、场景与体验的三角平衡
全新高山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核心,是魏建军提出的“信任三角”模型:
技术可信度:系统通过1.3亿公里实测数据训练,在暴雨、浓雾等极端天气下,目标物识别准确率仍达98.7%;
场景适配性:针对MPV高频使用场景(如儿童接送、长途旅行),系统开发了“学校模式”“高速领航”等专属功能,方向盘控制报警灵敏度可随场景动态调节;
体验人性化:当驾驶员主动变道时,系统不会“粗暴”打断操作,而是通过轻微扭矩辅助优化轨迹;若驾驶员长时间未响应预警,系统会启动渐进式减速,而非突兀刹停。
这种“刚柔并济”的设计哲学,让全新高山在第三方测评中,用户对智能驾驶辅助的信任度达89%,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安全冗余:主动安全与智能驾驶的“双保险”
在魏建军看来,智能驾驶辅助的安全边界必须由主动安全技术托底。全新高山搭载的“主动安全盾”系统,与智能驾驶辅助形成“双保险”:
前向防护:AEB紧急制动在120km/h时速下可刹停静止车辆,对行人、自行车识别响应时间缩短至0.15秒;
侧向防护:ELK紧急车道保持能在70km/h时速下避免无意识变道碰撞,并支持“打灯自动变道”功能;
后向防护:RPA智能泊车辅助系统可识别15cm超窄车位,倒车时自动规避后方突然出现的行人或车辆。
这种“全域主动安全+智能驾驶辅助”的体系化防护,使全新高山在C-NCAP碰撞测试中获五星+评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零误触发”纪录保持至今。
魏建军的终极追问:技术如何回归“人本”?
在演示会的尾声,魏建军抛出一个问题:“当技术足够强大时,我们是否会忘记驾驶的本质?”他的答案是:全新高山通过“可成长智能体”设计,让系统随用户习惯进化。例如,系统会记录驾驶员的变道偏好、超车时机,甚至能识别“今天是否疲惫”等情绪状态,动态调整方向盘控制报警灵敏度与辅助介入强度。这种“千人千面”的智能,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而非束缚于人。
从徐水试验场到城市高架,从儿童接送到商务出行,全新高山MPV用“信任三角”模型证明:智能驾驶辅助的终极目标,不是让车“越来越像人”,而是让人与车“越来越懂彼此”。正如魏建军所言:“当技术有了温度,出行才能真正成为享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