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万余买B级空间?国产车大规格卷疯掉,车企究竟想要什么!
想象一下,预算在6万左右,你开回家车子其实快5米长,这件事应该放在很多年前没人相信,就算你说得天花乱坠。可是最近市场那么可怕,各大品牌都敢这样玩。有时坐在车里,真怀疑是不是进了其他人高配车。近些年,价格战像龙卷风一样狂扫汽车圈。哪个配备比哪个高,哪个价格比哪个低,各种折扣满天飞。记得2018年去看车,当时4.8米以上的车基本都是十几万二十万,像吉利帝豪这样的车还要存很久。但最近发现,中国“惨忍角色”长安逸动PHEV和荣威D6,一波操作,5万至6万,直接把买卖门坎砍到地板下边。

你要问为何国内品牌敢这么拼?坦白说,最先,生产平台愈来愈智能化,供应链也越来越紧——一个平台创造了很多模型,如同积木一样,不但降低了成本,而且很容易配备升级。此外,新能源汽车本身的设计必须长轴距和大空间。假如你看看比亚迪和吉利这种热门车型,电池组越来越大,当然空间也越来越大,乘坐体验和以前完全不一样。合资企业想跟随挤进来打架,只能被追着跑。由于同样的钱,大家可以在我国买到更大尺寸的汽车,更智能的配备,这真的让老外头痛。
最近市场确实很有趣。你说价钱降至那样,有些人善于盛开,有人气得跳脚。针对普通家庭来说,买一辆空间充沛的大轿车,假日一家人玩都不拥挤,谁不心动?特别是这种刚需选手,原本打算买A 级别,如今很容易升级成B级享有,就这么简单。但对于汽车公司而言,这确实是“亏本挣钱”。盈利薄,开发资金不够,产品品质有影响吗?其实大家心里都知道,可是国内品牌的品质这几年的确上来了,例如帝豪这种常常卖的钱,口碑早已放到那里了。
一步一步出去,市场还是得变。目前,新能源技术更新速度太快,成本每年都在升级底线,各种智能驾驶也悄悄爬进了6万层级的汽车。无论哪种动力总成,配备一个比一个夸张。或许2年后,便宜车能直接适用半自动驾驶。那时,有智慧,有空间,价格还低,真不知道怎么卷。只是这种激烈竞争不能一直这样下去。终究企业最终还是要挣钱的,因此购车抄底的替伏期别再犹豫,错过这波可能还要等好多年。
在过去20年来,我在汽车领域并不奇怪,但现在“超低价格”买了一辆长近5米车子,每次我想到它都有些不真实。如果你真有换车的念头,上网看看折扣,当场试着空间,或许下一个开B级车回家的人便是你。顺便说一下,朋友们感觉这种情况太疯狂了吗?评论和讨论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