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汽车行业的变化,比我小时候骑自行车还要快。尤其是那些所谓高端MPV,以前被视为身份象征,现在看起来就像一场荒唐的戏——明明是个普通的商务车,硬要身价倍增。我还记得去年在广州某个豪华车展,看到一台埃尔法摆在那里,价格牌上写着裸车450万,经销商妹子笑着跟我打招呼,加价30万,我帮你弄个提前提车,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我那天心里就琢磨,这还真成了身份符号角色了。
回头想想,那个加价30万最开始其实也是产业链、供应链的供需关系在作祟的结果。埃尔法进口到中国得经过关税、关检、经销商抽成,配额也有限,这就像一只稀缺的稀奇果树,供少了自然价格高。经销商拿着市场稀缺的标签,当作限量款卖;消费者拼命抢购,谁让它代表身份呢?但是,我估算,这些高端加价其实也只是利润密码里的几块拼图:制造成本其实没涨太多,主要是市场溢价在推波助澜。
你是不是觉得,曾经看着那个豪华MPV在路上窜的场景,带点炫耀意味?嗯,实际操作中,埃尔法在城市里的表现其实挺失望的。它肌肉线条看着养眼,但底盘调校其实挺软的,过个减速带就像大货车在过桥。从操控感受来比较,荣威iMAX8就明显不同,底盘紧实,感觉像在稳稳地走钢索。而且,那个豪华氛围——座椅材质、座椅按摩、氛围灯——都让人觉得,真是光打在表面罢了。
我刚才翻了下我的笔记,拍了几张某次试驾的相册——那次我留意到,埃尔法后备箱的隔板用塑料贴膜,没有想象中的金属高质感。其实这是个微妙点:国产高端MPV的供应链都在追求成本优化,用塑料在一些关键位置减配,以确保价格还能给得够低(类似你用成本最低的料子在装修房子,没必要为了看起来豪华而浪费钱)。这就让我疑问:既然那么多中国品牌能做到安全配置到位,为什么进口的埃尔法还是在安全上示弱?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不过我倒觉得,安全减配实际上是品牌背书在中国市场的庞大影响力带来的负面效应。消费者追求的,不只是看起来豪华,更在乎有没有用得安稳。偏偏进口车在这方面表现不佳,反正拿到手里的可能就是品牌故事和一堆高价配置。
谈起国产天团,吓一跳的那么快!腾势D9、理想MEGA、极氪009一大堆新一代车型,配置参数、智能辅助那叫一个全场碾压。极氪009的0-100加速只有3.9秒,操控像跑车一样,一边高速行驶一边还能弹出个露营桌子,想想都觉得新鲜——当然要是你还在关心豪华感的话,可能就觉得这个科技感不错。
你有没有发现,国产的高端MPV不像以前拼配置,现在更在乎场景体验。那冬天的座椅加热、车载冰箱、天幕大屏,都是在实用上下功夫。不知不觉,消费者越来越觉醒了:我不缺那点面子,我要的是用得放心。这个转变很快,我估算,2024年的市场占比里,国产高端已占到六成以上。
而进口车的日子,就变得越来越尴尬了。数据显示,进口车销量连年下滑,连续七年萎缩超44%。一方面豪华品牌还能靠品牌溢价维持点高端感,但总体趋势不好看;另一方面,年轻消费者不买账。查阅资料、对比参数,他们早已做到标准配置面对面,不像以前依赖品牌故事。我甚至猜测,这是不是信息爆炸带来的变化——知道的越多,越懂得看清表象。(这是不是有点玄乎?估计有点夸大了。)
那么问题来了——谁还能在这块高端市场混的开?我觉得,这还真挺难说的。也许那些放弃虚高的国产品牌,早已把技术这根根弦捆到了极致。而埃尔法这种伪高端的戏码,终究是要被甩在身后。这就像我们买手机,关心的点从品牌溢价变成用得稳不稳,其实无关乎名字,真是在看背后技术。
在这个行业逐渐变得理性的过程中,好像还能突然看见,那个在展厅里悄悄被推倒的空调面板和车门按钮——那些细节,才是技术水准的真实反映。不知道你注意到没,那些好点儿的国产车,都在用快充、智能座椅和多场景设计抢占用户心头。你曾经以为豪车的豪华就是那块炫耀的装饰板,实际上,用户更关心安全、实用、用得舒服。
最后说点我没太想过的猜测:或许,以后中高端市场会越来越粘合——不再区分国外进口和国产的身份标签,而是品牌真正用技术和用户体验在比拼?也免不了有人会吐槽:那样市场变无趣了。这场变革,你觉得还会出现什么意外转折?
这小细节,还是不说了——我刚在手机里翻出那次试驾时,车顶的天幕其实还悬着一袋未拆的雨伞。用心去感受,汽车的每个细节其实都在告诉你,这车是不是值那个价格标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