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关雷军 陈震不配 车圈暗流涌动
取关。一个简单的动作。轻轻一点。关系就从“关注”变成“陌生人”。陈震和雷军。两位微博互相关注又取关的人物。瞬间被推上热搜。
陈震说得直接。没闹掰。确实取关了。语气平淡得像在说今天天气。但谁都知道。互联网没有偶然。尤其是千万粉丝的车评人和百亿车企老板之间。
成年人社交的默契。微博关注状态不代表真实关系。但背后那条连接车评人和车企的线。已经绷得很紧。快断了。
01 表面取关 暗流涌动
时间回到2025年4月。一场关于小米SU7的辩论直播。B站峰值42.6万人观看。微博话题阅读2.1亿。陈震抛出“手机支架属违法改装”观点。争议瞬间引爆。
辩论结束后48小时。小米官方沉默。魅族前高管李楠却连发3条动态。最狠一句“完全送人头”。点赞2.8万。
5月2日。陈震取关雷军。粉丝瞬时掉了3172。但同期他的视频播放量比三月均值提升23%。稳定在85万以上。流量博弈。精准如手术刀。
02 合作裂痕 早有伏笔
回头看。裂痕早已出现。2024年3月29日。小米SU7发布会第二天一早。陈震就发了长达20分钟车评。“怒怼”小米SU7“一般”。胎噪明显。隔音不好。后排空间小。车机不流畅。他还删除了此前与雷军的亲密合影。
要知道。雷军在2024年2月5日宣布造车后。第一个邀请到访总部的车评大V就是陈震。但小米官方预热视频。90秒里没给陈震1秒画面。却出现了另一位车圈大V韩路。
陈震也未出席小米SU7发布会。利益。面子。或许都有关系。圈内人透露。陈震报价80万/条测评。而小米认为“性价比还不如雷军一条微博”。毕竟雷军微博单条互动量达240万。是陈震的12倍。
03 车评江湖 利益暗网
车评人和车企的关系。微妙而复杂。通常分几种:每场发布会必发邀请函加商务合作;选择性发邀请函偶尔合作;只发邀请函无合作;彻底不邀请无合作。
陈震这类顶级大V。几乎每家车企都会发邀请函。但车评人参加活动有成本。若厂家迟迟不投放或只给小单。车评人可能选择性参加甚至不参加。
小米却不同。它“抠”。据说没啥公关费。但流量惊人。所以发布会总是爆满。车评人要么图钱。要么图流量。
陈震看似最聪明。既然无法从小米获得充值。就纯图流量。结果呢?他与星冰乐直播当天。微博粉丝突破千万。成为微博汽车领域首位千万粉丝博主。他确实赢麻了。
04 车企觉醒 KOL博弈
传统车企年投千万维护KOL关系。小米却开创“零充值营销”模式。用雷军个人IP直接触达2.3亿粉丝。跳过中间商。用24小时耐力测试、纽北圈速等硬数据替代软文。开放测试邀请普通车主。打破KOL信息垄断。
这种模式让陈震们陷入尴尬:继续质疑被指“酸葡萄”。闭嘴则损失报价筹码。当车企掌握流量话语权。自媒体的议价权自然瓦解。
技术透明度提升。KOL的“信息差红利”正在消失。正如网友所说:“真正的好车不怕质疑。怕的是用充值代替质检。”
05 独立车评 何去何从
陈震在直播中承认没合作。“车好不好跟请不请我无关。”一句话掀了桌子:车评人不是非得围着厂商转。
观众爱看他。未必全信他。但知道他说的话起码不是广告词。这种“不安全感”。成了稀缺品。
但人红了。枷锁也更重。一句“这车颜色丑”都可能被解读成“收了竞品黑钱”。车评的尽头。或许是成为自己曾反对的样子。
当质疑变成“你怎么敢不站队”。内容本身已经不重要了。大家都在聊立场。没人聊轮胎。
06 未来之路 内容为王
取关之后。陈震筹备5月中旬的环青海湖长测。邀请7家媒体同行。小米SU7仍处产能爬坡阶段。可能二季度追加“外部测评团”。若合作重启。需在“引用数据口径”上先达成一致。
行业健康讨论。仍需“摆事实。摆数据。不做人身攻击”。这句话点赞已过1.1万。仍是唯一通关密码。
KOL与品牌之间需保持恰当距离。保留专业锋芒又避免情绪反噬。
······
取关。只是一个动作。背后是整个汽车行业传播模式的变革。车企在觉醒。KOL在调整。观众在成长。
关系可以取关。内容必须真实。
流量永不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