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的当下,理想汽车作为新势力车企的代表之一,其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然而,近期理想汽车发布的理想I8与重型卡车碰撞测试视频引发的舆情风波,不仅暴露了企业在营销策略上的失误,也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营销边界与危机管理挑战。
本文将从媒体舆情与危机管理的理论视角出发,基于公开资料,客观地对理想汽车此次舆情事件进行深入剖析。
回溯本次舆情事件
理想汽车在理想I8上市发布会上公布了一段与八吨重长龙卡车以每小时100公里的相对速度正面对撞的碰撞测试视频。视频中,重卡四轮弹起,驾驶室与货箱分离,压向理想I8前窗,而理想I8的A、B、C柱无变形,气囊全开,电池未激活,车门自动打开等。如此强烈的视觉反差迅速在网络上引发了贬低对手、抬高自己的质疑。
理想汽车第一时间回应称测试符合国家安全法规,但随后乘龙卡车所属的东风柳汽连发声明,表示测试误导公众、涉嫌侵权。理想汽车则坚称测试由第三方机构按标准执行。双方多轮隔空喊话,多次冲上热搜。最终,理想汽车、中国汽研和东风柳汽发布联合声明,澄清测试目的,呼吁行业自律,但公众疑虑并未完全消除。
事件的舆情传播特点
理想汽车发布的碰撞测试视频以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迅速吸引了公众的眼球。在短视频时代,视觉效果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驱动力。然而,这种过度追求视觉效果的营销手段,却忽视了其可能带来的误导性和风险性。
事件引发了理想汽车、中国汽研、东风柳汽以及公众之间的多方争议。各方观点的碰撞和交锋,使得舆情热度持续升温。特别是理想汽车与东风柳汽之间的隔空喊话,更是将事件推向了高潮。
联合声明未能完全平息舆情。尽管理想汽车、中国汽研和东风柳汽发布了联合声明,澄清测试目的并呼吁行业自律,但公众对于SUV到底能不能撞飞重卡这一核心问题并未得到明确回应。联合声明的避重就轻和含糊其辞,使得公众疑虑并未完全消除。
危机的真相
本次的营销策略过度,源于违背了安全常识。理想汽车此次碰撞测试视频的营销策略明显过度,违背了物理学基本定律和安全常识。这种为了博取眼球而牺牲真实性的营销手段,不仅损害了品牌形象,也引发了公众对汽车安全测试边界和营销尺度的广泛争议。
其次,危机响应迟缓,是缺乏诚意的。在舆情事件爆发后,理想汽车的危机响应显得迟缓且缺乏诚意。尽管其第一时间回应了关于测试标准的质疑,但并未对公众关心的核心问题给出明确答复。联合声明的发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舆情,但其避重就轻的态度却未能完全消除公众疑虑。
理想汽车此次营销事件不仅损害了自身品牌形象,也对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声誉造成了负面影响。在消费者心智中,汽车安全是至关重要的考量因素。理想汽车通过过度营销手段传递的虚假安全信息,可能误导消费者做出不恰当的驾驶行为,从而危及生命安全。
危机管理方法论
根据沉默的螺旋理论,公众在表达观点时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倾向于表达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观点。在理想汽车舆情事件中,随着舆情热度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关注并参与到讨论中来。理想汽车若不能及时、有效地回应公众关切,就可能陷入沉默的螺旋,导致舆情进一步恶化。
危机公关5S原则包括承担责任原则(Shouldering the matter)、真诚沟通原则(Sincerity)、速度第一原则(Speed)、系统运行原则(System)和权威证实原则(Standard)。理想汽车在此次舆情事件中,显然未能充分遵循这些原则。其未能及时承担责任、真诚沟通,也未能通过权威证实来平息舆情。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体通过报道某些议题来影响公众对重要性的判断。在理想汽车舆情事件中,媒体对碰撞测试视频的广泛报道和讨论,无疑设置了公众对汽车安全测试边界和营销尺度的议程。理想汽车若不能有效应对这一议程设置,就可能陷入被动局面。
理想汽车应深刻反思此次营销事件的教训,坚守营销底线。避免过度追求视觉效果而忽视真实性和安全性。同时,应加强对营销内容的审核和监管,确保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
由此也可看到,企业建立健全危机管理机制,提升危机响应速度的重要性。在舆情事件爆发后,企业要迅速成立危机应对小组,制定应对策略,并及时、有效地回应公众关切。同时,应加强与媒体和公众的沟通互动,积极传递正面信息,平息舆情风波。
另外,在危机管理中,企业要关注消费者心智的培养和提升品牌形象。在营销活动中,应传递真实、准确的安全信息,避免误导消费者。同时,应加强与消费者的互动和沟通,了解消费者需求和期望,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理想汽车此次舆情事件不仅是一次营销策略的失误,也是一次危机管理的考验。通过深入剖析此次事件的原因和教训,我们可以看到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营销边界与危机管理挑战。
对于国内的新能源汽车生态来说,各参与方需要积极参与行业自律活动,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