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胜于言”,用它来形容当前“智驾”领域的光景,真是恰如其分。
回忆前两年,车展和新品发布会上,充斥着“自动驾驶”、“智能领航”的叫卖声。
那架势,让人觉得第二天就能舒坦地躺在后座,一路睡到目的地。
那时,哪家车企若没个“L3”、“L4”撑门面,都觉得拿不出手。
可现在呢?
只要去一趟上海车展,就能发现风向早就变了。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转变?
说白了,是“小米事故”给大家敲响了警钟,紧接着,相关监管政策也及时赶到。
工信部专门开了会,明令禁止夸大其词,必须对消费者负责。
因此,各家车企立马变得小心翼翼,在上海车展上统一了口径:“L2辅助驾驶”。
这事,琢磨起来还真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
之前恨不得把“自动驾驶”四个大字贴在车身上,现在却恨不得藏起来。
先前吹得天花乱坠,现在却众口一词地表示自己只是个“辅助系统”。
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咱们不妨把时间线捋一捋。
4月16日,工信部召开会议,强调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严禁浮夸宣传。
仅仅一周后,上海车展开幕,各大车企的宣传策略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鸿蒙智行、比亚迪、小米、理想、蔚来、小鹏、极氪、零跑,几乎所有主流新能源车企都变得极其谨慎,智能驾驶的宣传展示大幅缩水,对外统一宣称“产品仅具备L2级别的辅助驾驶功能”。
缘何如此?
是因为之前把话说得太满了,实际情况却狠狠打了脸。
动不动就标榜自己能“自动驾驶”,结果事故一桩接一桩,消费者怨声四起。
说白了,就是技术还不够成熟,却硬要赶超,一旦出了状况,谁来承担?
一位在新能源车企就职的朋友私下透露,他们的技术确实能够达到L3级别,但现行法规不允许,而且国内路况千变万化,L3若真的全面放开,恐怕还会有不少隐患。
听听,这才是掏心窝子的大实话。
眼下,车企们也开始务实起来。
L2辅助驾驶系统配备了更周全的监测机制,驾驶员双手离开方向盘超过半分钟,系统就会发出警报,超时了,后台还会介入,甚至直接把车停到路边。
说白了,就是提醒各位,别太依赖我,方向盘还得自己握紧了。
不过,大家也别误以为他们就此放弃了智能驾驶。
比亚迪的人员表示,只要L3的相关细则落地,目前的车型就能通过OTA升级来添加新功能。
华为的靳玉志也曾讲过,目前正处于从L2向L3进阶的关键阶段。
因此,这仅仅是策略性的后撤一步,为的是将来能够走得更稳、更远。
那么,问题来了,当初车企们为何如此热衷于过度鼓吹智能驾驶呢?
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争夺市场份额。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太过白热化,智能化是凸显差异化的重要手段。
谁能把“智能”这个概念炒热,谁就能赢得更多关注,拿到更多订单。
然而,这种过度的吹嘘也带来了一些弊端。
首先,消费者容易被误导,对智能驾驶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一旦实际体验与预期不符,就会感到失望,甚至愤怒。
更危险的是,消费者还可能因此放松警惕,提高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此外,这种弄虚作假的宣传会扰乱市场秩序,挤压那些真正在用心做技术的企业的生存空间。
以特斯拉的FSD为例,它在北美市场表现优异,但到了中国,却有些水土不服。
各种违章、剐蹭,令人啼笑皆非。
这说明,技术再先进,也需要适应当地的交通环境和规则。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否定所有的智能驾驶技术。
广汽埃安就公开宣布,将与滴滴自动驾驶携手,推出L4级别的自动驾驶车型,并承诺为未来L4车型的安全承担全部责任。
这才是负责任的姿态。
只不过,L4离我们还很遥远。
小马智行展出的L4无人驾驶车辆,配备了9个激光雷达、14个摄像头、4个毫米波雷达,简直是武装到了牙齿。
但他们也坦承,这项技术目前仅限于商业运营,还不能面向个人用户开放。
我们该怎么办?
我认为,首先,要明确技术的界限,别把辅助驾驶当成自动驾驶来宣传。
辅助驾驶就是辅助驾驶,该握紧方向盘的时候,还是要自己握紧。
其次,要强化监管力度,对那些言过其实、虚假宣传的企业严惩不贷,让他们不敢再犯。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要实实在在地搞研发,别想着一口吃成胖子。
可喜的是,一些地区已经开始行动。
《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正式实施,允许自动驾驶汽车用于私家车、公共交通等多种应用场景。
这为L3自动驾驶汽车合法上路提供了法律依据。
因此,我们对“智驾”依然怀有憧憬。
但这种憧憬不能靠吹嘘,而是要靠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来。
在法律的规范和行业的自律下,随着技术的飞跃,“智驾”终将步入正轨。
但这种“步入”,必须建立在可靠、安全、负责任的基础之上。
期盼那一天,不会太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