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国内的汽车市场,那叫一个热闹。
今天这家发布个新车,带个大冰箱;明天那家搞个发布会,说自家车里的沙发比家里的还舒服。
各种智能驾驶、超长续航,新名词多得都快记不住了。
大家都在比谁更科技、更享受的时候,有家车企却反其道而行之,干了件挺“实在”甚至有点“吓人”的事。
这家车企就是沃尔沃,他们没开什么花里胡哨的发布会,而是直接把一辆还没上市的新车拉到实验室,当着所有人的面,给撞了。
这事儿一出来,网上讨论得可就多了。
首先得说清楚,这次被拉去“挨撞”的,不是传言中的XC70,而是沃尔沃马上要推出的一款全新纯电小型SUV,叫EX30。
这车还没正式卖呢,就先来了个“公开体检”,而且检查的项目相当硬核。
他们搞的这个测试,可不是咱们平时看的那种车头整个撞墙的测试。
他们玩了个更刁钻的,叫“侧面柱碰”。
具体是啥样呢?
就是让这台EX30以每小时50公里的速度,侧着身子,直直地撞向一根很细的钢柱子。
你可以想象一下,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车门和车身中间那么一小块地方,这破坏力可比撞一整面墙大多了。
这就好比用一把锥子去扎一块木板,比用手掌去拍要厉害得多。
更关键的是,车里还不是空的。
沃尔沃在车里安排了一家“人”,当然都是用来测试的假人。
驾驶位上,是一个模拟身材比较瘦小的女性假人,代表了很多女司机。
副驾驶上,是一个标准身材的男性假人。
后排就更有意思了,一个代表10岁左右孩子的假人,坐在儿童增高坐垫上,旁边还有一个代表6岁幼儿的假人,被结结实实地绑在儿童安全座椅里。
这一家四口,高矮胖瘦全齐了,基本上就是咱们普通家庭出行的真实写照。
撞完之后的结果,让很多人都挺惊讶。
从现场的视频看,车身侧面被撞的地方凹陷得很厉害,毕竟是那么大的冲击力。
但是,整个车里人坐的空间,也就是那个“驾驶舱”,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的形状,没有被挤压得不成样子。
这就意味着,里面的人有足够的生存空间。
而且,被撞一侧的车门,包括后门,在撞击后都还能顺利打开。
这意味着万一发生事故,外面的人能很快把里面的人救出来。
至于车里那“一家四口”,根据假人身上的传感器数据显示,都没有受到致命的伤害。
看到这儿,肯定有人会问,花这么大功夫搞这么个测试,有必要吗?
现在车子不都在说智能避险吗?
用各种雷达和摄像头,提前预警,避免事故发生,这才是主流吧?
而且这种侧面撞上电线杆或者大树的事故,在现实生活中真的那么多吗?
有人查过数据,说这类事故在所有交通事故里,占比可能也就百分之十左右。
为了这百分之十的可能性,花这么多研发成本和测试费用,最后都加到车价里,让消费者买单,划算吗?
要理解沃尔沃这个做法,就得翻翻它的“老黄历”了。
这家公司好像从骨子里就对“安全”这件事有种执念。
咱们现在车里系的三点式安全带,就是沃尔沃在1959年发明的。
当时他们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就是把这个专利免费公开了,让全世界所有汽车公司都能用。
就这一个发明,到现在救了多少人的命,已经没法精确统计了。
后来,他们还成立了一个特别的部门,叫“交通事故调查小组”。
这个小组的人不坐在办公室里画图,而是专门跑去真实的交通事故现场,研究车是怎么撞的,人是怎么受伤的。
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研究了几万起真实案例,积累了海量的数据。
所以,沃尔沃造车的时候,考虑的可能不只是怎么样通过标准测试,更多的是在想,万一真的发生了五花八门的事故,怎么才能最大限度地保住人的性命。
就拿这次测试来说,它背后体现的就是这种思路。
虽然侧面柱碰不算是最常见的事故类型,但一旦发生,对车里的人来说就是致命的威胁。
沃尔沃愿意为这种小概率、高风险的事故去下功夫,其实是在守一个安全的底线。
他们车上用的那些材料也能说明问题。
比如车子的A柱、B柱这些关键的承重结构,用的是一种叫“硼钢”的超高强度钢材。
这种钢材非常坚硬,能在剧烈撞击时撑住车身结构不垮塌,给车里的人留出“生命空间”。
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它的门把手,在碰撞后会自动弹出来。
这可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在车门因撞击而变形卡住时,救援人员能有个地方下手,用工具把门撬开。
这些设计,平时你可能根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在最关键的时刻,可能就是救命的。
当然,咱们也得说点实在的。
这份对安全的极致追求,成本肯定不低。
这台EX30,预计售价要35万起。
这个价格,在国内市场上能买到配置相当高的国产新能源SUV了。
比如很多人会拿它和比亚迪唐DM的顶配版比,人家的车更大,功能更多,续航也长。
花同样的钱,你是愿意买一堆看得见摸得着的舒适配置和科技功能呢,还是愿意为沃尔沃这种“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上一次”的极致安全买单?
这其实就是现在很多消费者,尤其是有家庭、有孩子的中产消费者面临的一个选择。
一方面,国产新势力们提供的智能驾驶、舒适座舱确实非常诱人,能实实在在地提升每天开车的幸福感。
他们的逻辑是,用更先进的技术去预防事故。
而沃尔沃的逻辑更像是一种补充,它在说:科技预防很重要,但万一预防失败了呢?
在那个瞬间,决定生死的,可能还是车身够不够硬,结构够不够结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沃尔沃这次测试,还特意把儿童假人和儿童安全座椅放进去,这个举动非常有针对性。
因为对于家庭用户来说,孩子的安全是天大的事。
前段时间不是还有新闻说,某品牌的电动车发生事故侧翻,结果后排的儿童安全座椅都飞出去了吗?
两相对比,沃尔-沃这种直接把“带娃出行”场景搬进实验室的做法,无疑更能打动那些为人父母的消费者。
它传递的信息很直接:我们不仅考虑了成年人,也为你家里最脆弱的成员考虑周全了。
更有意思的是,国家已经发布了新规定,从2025年开始,所有新出厂的新能源汽车都必须通过侧面柱碰测试。
沃尔沃现在提前两年,用远超国标的条件公开做这个测试,既是展示肌肉,也是一种聪明的市场策略。
它在告诉大家,未来大家都要面对的考试,我已经是尖子生了。
所以,当这台车在8月份正式进入市场的时候,它实际上是给消费者出了一道选择题。
你是选择“科技牌”,追求日常驾驶的便利和享受?
还是选择“安全牌”,为那个万一的可能性买一份终极的保障?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的情况和价值观都不同。
但不管怎么说,沃尔沃通过这次有点“自虐”式的公开测试,成功地在今天这个眼花缭乱的汽车市场里,再次擦亮了自己“安全”这块金字招牌。
它用最直观的方式告诉所有人,不管汽车变得多智能、多花哨,它首先得是一座能保护家人的移动堡垒。
至于市场最终会如何选择,我们拭目以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