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部门亮剑!直击汽车行业网络 “病灶”,开启净化风暴

六部门亮剑!直击汽车行业网络 “病灶”,开启净化风暴-有驾

在当今数字化浪潮中,汽车行业与网络深度融合,线上宣传、营销成为车企拓展市场、吸引消费者的重要阵地。然而,光鲜背后,网络乱象丛生,严重扰乱行业秩序、损害消费者权益。9 月 10 日,一则重磅消息如平地惊雷,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一场为期 3 个月、全国范围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整治行动正式拉开帷幕。

近年来,汽车行业网络乱象可谓五花八门。部分自媒体为博眼球、赚流量,无所不用其极。制作虚假图片、视频,编造离谱故事,炒作涉车企负面话题,恶意解读企业销量波动,将企业经营发展战略批得一无是处,背后只为获取商业利益。小米汽车上市时,便深陷 “刹车失灵”“自燃” 谣言漩涡,甚至新车未上市,就被传出 “机油泄漏” 这般荒谬言论,严重干扰消费者判断,损害企业声誉。

夸大和虚假宣传更是屡见不鲜。在利益驱使下,部分车企或经销商对汽车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等肆意夸大、虚假描述。有的宣称自家汽车续航里程远超实际,有的将普通配置吹嘘成高科技专利,误导消费者做出错误购买决策。在智能驾驶宣传上,部分企业模糊技术边界,给消费者造成车辆具备高度自动驾驶能力的错觉,埋下安全隐患。

恶意诋毁攻击现象也甚嚣尘上。汽车市场竞争激烈,部分企业为打压对手,不惜雇用水军、“黑公关”,联动发布涉竞争对手及企业家的虚假、负面信息,煽动网民情绪,挑起 “口水战”。奇瑞旗下 iCar 汽车就曾深受其害,网络上大量账号对品牌及产品高频次恶意攻击,甚至网暴真实车主,造成恶劣影响。车企高管也未能幸免,一些人利用自身影响力在网上 “拉踩” 引战,破坏行业和谐氛围。

这些乱象背后,是行业畸形竞争、流量经济利益驱动以及平台监管漏洞等多重因素交织。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尤其新能源车赛道竞争白热化,线下竞争延伸至线上,“舆论内卷” 催生各种互黑行为。流量经济下,自媒体为追逐利益,围绕汽车行业无底线蹭热点,制造 “信息陷阱”,甚至敲诈企业。而网络平台管理漏洞,让侵权账号注册轻而易举,对虚假流量的纵容,更是加剧了乱象蔓延。

此次六部门联合出手,直击行业痛点。针对非法牟利,严打恶意操作、违规测评及要挟企业行为;整治夸大和虚假宣传,严禁不实描述、虚假测评与销量数据造假;打击恶意诋毁攻击,严惩抹黑对手、操纵网络水军等行径,还将督促车企加强高管管理。整治行动通过企业自查、畅通举报渠道、建立快速处置机制,深挖网络乱象背后的公关、营销公司及涉事车企,依法打击惩治。

网络平台企业需开展自查自纠,加强对网络水军、“黑嘴” 的甄别管控,完善平台投诉举报等功能。行业协会要引导行业自律,汽车企业也要自觉抵制网络乱象。这场整治行动,是对汽车行业网络生态的一次深度净化,更是为行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它将促使企业回归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和服务提升的正道,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在全球竞争中稳步前行,真正实现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跨越 。

#热问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