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当北京首都机场的第一架航班滑向跑道时,千里之外的上海区域管制中心,管制员正盯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 “小光点”—— 这些代表着不同航班的光点,每一个都在空管的指挥下,沿着固定 “空中通道” 飞行。我国日均起降航班超 1.3 万架次,相当于每分钟就有 9 架飞机起飞或降落,却极少出现空中冲突,这背后离不开空管体系如同 “交通警察” 般的精准指挥。空管究竟如何在三维的天空中,为飞机规划路线、保持间隔,确保每一次飞行安全?答案藏在 “分段指挥、技术支撑、规则兜底” 的完整体系里。
一、三段式接力:从地面到高空的 “无缝交接”
飞机的一次完整飞行,并非由同一组空管指挥到底,而是像 “接力赛” 一样,在三个关键阶段由不同管制团队接手,每个阶段聚焦不同任务,确保指挥精准不重叠。
第一棒:地面塔台 ——“停机坪到跑道的导航员”
当旅客登机完毕,飞行员首先联系的是 “塔台地面管制”。此时飞机还在停机坪,需要滑向跑道,而停机坪上可能有数十架飞机、加油车、行李车同时移动,空管的核心任务是 “避免地面碰撞”。管制员会通过对讲机下达明确指令:“CA1521,经 A5 滑行道、C3 穿越跑道,前往 36L 跑道等待”—— 这里的 “滑行道编号”“跑道编号” 都是提前规划好的 “地面路线图”,就像城市里的街道名称,确保飞机不会走错路。
北京首都机场高峰时,地面同时有 20 多架飞机滑行,管制员每分钟要处理 3-4 个指令,平均每 15 秒就要与一位飞行员沟通。当飞机到达跑道入口,指挥权会移交 “塔台起飞管制”,得到 “可以起飞” 的指令后,飞机才能加速升空 —— 这个环节必须严格把控间隔,比如前后飞机起飞间隔至少 2 分钟,防止后机卷入前机的 “尾流”(高速气流可能导致飞机失控)。
第二棒:进近管制 ——“爬升与降落的‘调序员’”
飞机起飞后,会迅速爬升至数千米高空,此时指挥权交给 “进近管制中心”(通常位于机场周边 20-100 公里范围内)。进近管制的核心任务,是引导飞机 “按顺序排队”,调整高度和速度,为进入巡航阶段或降落做准备。
以广州白云机场为例,每天有超 1000 架飞机在此起降,进近管制员需要将这些飞机 “编织” 成有序的 “降落梯队”:让飞机在不同高度层(如 6000 米、4800 米、3600 米)飞行,保持至少 10 公里的横向间隔、6 公里的纵向间隔,避免 “空中堵车”。如果遇到雷暴等恶劣天气,管制员还要临时调整路线,比如让飞机绕开雷雨区,同时协调其他航班的顺序,确保降落效率。
第三棒:区域管制 ——“跨城飞行的‘路线规划师’”
当飞机爬升至 8000 米以上的巡航高度,就进入了 “区域管制” 的管辖范围。我国将国土划分为多个区域管制区(如北京区调、上海区调、广州区调),每个区调负责一片广阔的空域(面积可能达数十万平方公里),指挥飞机在 “空中高速公路” 上飞行。
区域管制的关键是 “固定航线 + 高度分层”:飞机必须沿着提前申请的 “航路” 飞行(如从北京到上海的 “A593 航路”),就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走固定车道;同时按航向划分高度层 —— 向东飞的飞机使用奇数高度层(9000 米、11000 米),向西飞的使用偶数高度层(10000 米、12000 米),每层高度差 600 米,避免不同方向的飞机在同一高度相遇。当飞机飞出一个区域管制区,指挥权会通过专用通讯线路,无缝移交给下一个区调,比如从北京区调移交到济南区调,再到上海区调,全程无需飞行员中断联系。
二、技术硬核:空管的 “千里眼” 与 “顺风耳”
空管能实现精准指挥,离不开两套核心技术设备 ——“雷达系统”(千里眼)和 “通讯系统”(顺风耳),它们就像空管的 “手脚”,确保能实时掌握飞机动态、顺畅传递指令。
雷达:看清每一架飞机的 “位置与状态”
空管主要依赖 “一次雷达” 和 “二次雷达” 协同工作。一次雷达通过发射电磁波,接收飞机反射的信号,能确定飞机的位置(经度、纬度、高度),但无法知道飞机的航班号、速度等信息;二次雷达则会向飞机发送 “询问信号”,飞机上的 “应答机” 会自动回复航班号、高度、速度、航向等数据,这些信息会实时显示在管制员的屏幕上,让管制员 “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在山区、海洋等雷达信号薄弱的区域,还会用到 “ADS-B 系统”(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 飞机通过卫星定位获取自身位置,再主动向地面发送数据,覆盖范围比雷达更广。比如我国南海空域,就是通过 ADS-B 系统,实现了对跨境航班的全程监控,避免 “盲区” 带来的安全隐患。
通讯:确保指令 “零延迟、零误差”
空管与飞行员的通讯,主要依靠 “甚高频电台(VHF)”,不同阶段使用不同频率 —— 地面滑行用 “地面频率”,起飞降落用 “进近频率”,巡航用 “区域频率”,避免不同环节的指令相互干扰。为防止信号中断,重要航路还会设置多个 “甚高频基站”,确保飞机在任何位置都能清晰接收指令。
此外,空管还有 “应急通讯预案”:如果 VHF 电台故障,飞行员可以使用 “高频电台(HF)” 与地面联系,或通过飞机上的 “应答机” 发送特殊代码(如 7700 代表紧急情况、7600 代表通讯故障),让管制员第一时间知晓异常,启动应急程序。
三、规则兜底:“厘米级” 的安全红线
在航空业,“规则” 是安全的底线,空管的每一个指令都必须遵守严格的间隔标准,这些标准细化到 “米” 和 “秒”,确保即便出现突发情况,也有足够的安全冗余。
比如空中间隔标准:在巡航阶段,同一高度层的飞机,横向间隔至少 10 公里,纵向间隔至少 6 公里;在进近降落阶段,间隔会进一步缩小,但也必须保持至少 3 公里,同时高度差不小于 300 米。这些标准不是凭空制定的,而是基于飞机的性能、气象条件、飞行员的反应时间等因素,经过大量模拟测试得出的 “安全阈值”—— 哪怕只缩小 1 公里间隔,碰撞风险都会大幅上升。
再比如应急处置规则:如果飞机出现发动机故障,需要紧急备降,空管会立即启动 “优先保障程序”—— 让故障飞机优先使用跑道,协调其他航班改变高度或航向,清空备降路线;同时通知备降机场的救援力量(救护车、消防车)提前到位。2022 年某航班因发动机故障备降广州时,空管仅用 8 分钟就完成了航线调整、跑道清空、救援协调,为飞机安全降落争取了关键时间。
结语:看不见的 “空中安全网”
当我们在飞机上享受平稳飞行时,或许不会想到,屏幕上那个小小的 “空管指令”,背后是管制员紧盯屏幕的专注、是雷达与通讯设备的精准协同、是数十项规则的严格执行。空管就像一位 “隐形指挥官”,用技术、经验和耐心,在广阔的天空中编织出一张看不见的 “安全网”,让每一架飞机都能沿着既定路线,安全抵达目的地。正如一位资深管制员所说:“我们的工作,就是让‘空中堵车’永远不会发生,让每一次起飞和降落,都成为一次安心的旅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