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余承东先生的一封信,还请放过燃油车和它的车迷

不能否认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能源结构转型的时代,各国政府的倡议、众多造车新势力的成功和传统车企的转型都在提醒着我们:内燃机的时代已经不再,未来是新能源汽车的天下。

之前蔚来CEO李斌放话:“为什么现在还有人买油车,除了问汽油味就只能听个响。”而前几天余承东又称:“今天大家还在买燃油车,就跟智能手机时代买功能机一样。”在此,我不想对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进行批判,也部分同意两位新能源汽车大佬的话,但他们的表达方式与“油车已经一无是处”的观点,我认为欠妥。

致余承东先生的一封信,还请放过燃油车和它的车迷-有驾

丰田章男说,对,又是丰田章男,几乎每一个燃油车爱好者都会拿他对电动汽车可能引起供电基础设施不足的担忧和氢动力的卡罗拉赛车来反驳新能源车的支持者们。其实,在这之前捷克总统、经济学家瓦茨拉夫·克劳斯就曾在《环保的暴力》中揭示所谓环保的真相:拉选票与自我标榜的政治工具。这主要指的是作为政治正确而脱离现实的环保有时会带来更大的破坏,放到我们身边的例子就是法拉第和赛麟。

致余承东先生的一封信,还请放过燃油车和它的车迷-有驾

从另一方面,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电池焦虑症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无论是环保还是省钱,其代价是车主有时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充电。无论厂商标榜15分钟还是30分钟的快充,充电站门口的队伍就永远没有停过,而在自家充电的前提往往是一个售价高昂的停车位。并且由于充电相比于加油时间更长,如果要获得同等的体验,我们就需要比加油站更多的充电站,而目前这一基础设施尚未建设完全。

致余承东先生的一封信,还请放过燃油车和它的车迷-有驾

在可预期的未来,我认为燃油车仍然将占有一定比重,毕竟从事实上看,经过多年的发展,现代内燃机的热效率已经基本追平火电站。而混动车将是在能源转型期间担任更重要的角色,无论如何强调环保,保障消费者的日常使用才是汽车的核心意义所在,而混动车就是当前基础设施条件下将两者结合得最完美的机器。

致余承东先生的一封信,还请放过燃油车和它的车迷-有驾

所以说,两位大佬的言论的合理之处在于他们知道能源结构转型的趋势下汽车必然改变动力形式,而他们的不足则是以一种“何不食肉糜”的态度,即享受新产业带来的利好,又攻击因为现实作出自我选择的消费者。如此表态,实属没有必要。

另外,针对两位大佬的话,请容我扣一下字眼。“除了闻汽油味就只能听个响。”这描述的实际上是我们赋予汽车的意义,即汽车文化。B16B、RB26DETT、4G63、N55、EA888、LS3,这些让旁人不知所云的代码是属于汽车爱好者的共同话语,各种出色的内燃机引擎,已经承载它们的汽车代表着一段充满趣味的历史。可李斌的话,似乎把当今健在的一些并非把汽车当做工具的群体一下全概括了。

一百年后,研究以上代号的意义可能是历史学家的事情,但在随着燃油车长大的一辈尚未老去的今天,内燃机仍然代表着一种文化符号,散发着自己的文化魅力。一句话,李斌的评论可能操之过急。这也是其引起众多汽车爱好者反驳的重要原因。

致余承东先生的一封信,还请放过燃油车和它的车迷-有驾

“今天大家还在买燃油车,就跟智能手机时代买功能机一样。”我的看法是:“今天大家还在买用磁带、CD机的车,就跟智能手机时代买功能机一样。”智能化的基础是算力,本质是万物互联,这和汽车的动力形式关系不大,给燃油车装上好车机一样很智能,此处存在偷换概念之嫌,当然也可能是余承东讲话时的比喻不当。

致余承东先生的一封信,还请放过燃油车和它的车迷-有驾

不过话说回来,其描述的场景却也可能是燃油车的未来,毕竟在众多人使用智能手机的今天,仍然会有一些发烧友购买经典功能机来收藏。只不过汽车动力形式的变换要慢一些,还是刚才说的基础设施原因。

写在最后

总之,不管是不是内燃机爱好者,都知道时代在发展,能源要转型。只是各位新能源大佬在发展自身产业的同时还请更多地关注现实的社会与现实的人,一句比较激进的话可能让一些内燃机粉丝跳脚,新能源粉丝支持,但这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向往未来,我们怀念过去,我们也生活在当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