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减产、降薪,为何成为跨国车企的“新常态”?

这两年要是有人跟你说,某某大车企又裁员了,千万别觉得惊讶。这感觉就像天气预报说今天要下雨,结果真的下雨了——虽然不意外,但总让人觉得心里沉甸甸的。比如最近奔驰被曝要在中国裁员,有人算了算赔偿方案,说是“N+9”,相当于员工每干满一年能拿10个月的工资。这事儿在社交平台上炸了锅,有人调侃:“要是能拿这赔偿,我巴不得被裁呢!”可玩笑归玩笑,仔细看看新闻才发现,奔驰在中国市场销量已经连续下滑,去年卖得最好的时候还比前年少了7%。这背后不光是奔驰一家的问题,整个行业都在经历一场看不见的“地震”。

裁员、减产、降薪,为何成为跨国车企的“新常态”?-有驾

1. 电动车的坑,跳进去容易爬出来难

裁员、减产、降薪,为何成为跨国车企的“新常态”?-有驾

汽车行业现在最火的话题就是电动车,但现实往往比理想骨感得多。日产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这家日本车企曾经靠着经济实惠的燃油车在全球市场混得风生水起,可现在却成了“反面教材”。去年上半年净利润暴跌94%,第三季度直接亏了93亿日元,逼得他们不得不全球裁员9000人。为啥会这样?答案就藏在电动车里。日产早些年在美国和中国市场押错了宝,觉得混合动力车不重要,结果眼睁睁看着特斯拉和比亚迪抢走地盘。更惨的是,他们内部还保持着“领导说啥就是啥”的老派作风,市场变化比翻书还快,他们却还在慢悠悠地等指示。

裁员、减产、降薪,为何成为跨国车企的“新常态”?-有驾

欧洲车企也没好到哪儿去。奥迪说要裁4500人,大众直接宣布关3家工厂、裁几万人。这些传统车企就像刚学游泳的人突然被扔进深水区——电动车的研发成本高得吓人,电池技术、充电网络、智能系统样样都要砸钱。可消费者根本不买账,欧洲今年前8个月电动车销量反而跌了36%。这就好比饭店花大钱装修,结果客人说“我还是爱吃路边摊”。

裁员、减产、降薪,为何成为跨国车企的“新常态”?-有驾

2. 中国市场的“冰火两重天”

裁员、减产、降薪,为何成为跨国车企的“新常态”?-有驾

说到中国市场,那真是让外国车企又爱又恨。奔驰去年在中国卖了68万辆,占全球销量的29%,可这个“最大金主”现在也不给面子了。去年奔驰在国内降价促销,有的车型直接打七折,结果销量还是往下掉。有网友吐槽:“奔驰标以前是面子,现在是‘韭菜认证’。”另一边,中国新能源车企却跟开了挂似的。比亚迪去年卖了300多万辆车,直接把丰田从全球销冠宝座上拽了下来。极星这样的新势力虽然销量惨淡,但宁可裁员也要把总部搬到南京,就为了离供应链更近点。这场景就像武侠小说里的门派之争——传统高手内力渐失,新秀们却拿着新兵器杀得兴起。

裁员、减产、降薪,为何成为跨国车企的“新常态”?-有驾

更扎心的是供应链。以前跨国车企在中国建厂图的就是人工便宜,现在机器人比工人还划算。麦格纳的CEO早就放话:“以后大电池、笨重零件直接在老家用机器造,谁还跑来中国?”这话可不是吹牛,德国博世去年裁了7000人,舍弗勒关了2家工厂,连轮胎大佬米其林都在法国裁了1250人。中国工人以前是“世界工厂”的主力军,现在却要跟机器人抢饭碗。

裁员、减产、降薪,为何成为跨国车企的“新常态”?-有驾

3. 降薪减产背后的“生存游戏”

如果说裁员是壮士断腕,那降薪减产就是慢性放血。福特最近在欧洲裁了3700人,还准备关掉德国工厂。表面看是电动车卖不动,往深了挖会发现,欧洲政府去年突然取消电动车补贴,直接让德国电动车销量暴跌28.6%。这就好比跑步比赛跑到一半,裁判突然把终点线往后挪了十米。车企们被搞得措手不及,只能边跑边喊:“规则能不能别老变啊!

再看日本,丰田去年净利润跌了55%,本田利润直接腰斩。这些车企现在玩起了“省钱大作战”——家族车型共用零件、缩短研发周期、工厂能关就关。日产更狠,直接说要在中国从年产150万辆砍到100万辆。这感觉就像家里突然没钱了,大人小孩都得穿补丁衣服,连年夜饭都要少做两个菜。

不过最魔幻的还得数零部件行业。以前整车厂吃肉,供应商喝汤,现在连汤都快没了。采埃孚背着收购天合欠下的债,硬着头皮在德国裁1.4万人;奥托立夫为了搞自动驾驶,一边收购公司一边在中国裁了400人。有工人苦笑着说:“我们就像搭积木的,甲方爸爸说今天要盖高楼,明天要拆了建公园,累死累活还总被骂慢。”

4. 新常态下的生存法则

这场席卷全球的“裁员风暴”背后,其实是汽车行业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以前的汽车是四个轮子加沙发,现在得是“带电的计算机”。转型就像给高速行驶的火车换轨道,稍有不慎就得翻车。有业内人士算过账:传统车企每卖一辆电动车要亏3000美元,这哪是做生意,简直是做慈善。

但话说回来,危机里也藏着机会。特斯拉上海工厂用机器人造车,生产线速度比传统车企快三倍;比亚迪自己造电池、芯片,连运输车队都用自家电动车。这些狠角色给老牌车企上了生动一课:要么把自己打碎了重组,要么等着被别人打碎。就像手机行业从诺基亚到苹果的转变,汽车行业正在重演历史——只不过这次换成了电动车和智能驾驶。

站在2024年底回头看,这些裁员、减产、降薪的新闻,可能正是汽车行业蜕变的阵痛。下次再听说某车企裁员,不妨多问一句:“他们找到新活法了吗?”毕竟,活下去的从来不是最强大的企业,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那个。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