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吐槽增程车:背着几百公斤油箱一年只用一两次

🌟 李斌吐槽增程车:背着几百公斤油箱一年只用一两次!新能源路线之争白热化

上海某充电站内,一位增程车主正排队等待充电:“加油?上回加油还是春节回老家,油箱里的油都快过期了!” 这幕场景恰好印证了李斌的犀利吐槽——7月10日乐道L90发布会上,蔚来创始人直言:“增程车电池越做越大,油箱一年只用一两次,每天背几百公斤东西在车上,不太合算。”

李斌吐槽增程车:背着几百公斤油箱一年只用一两次-有驾

🔥 增程车的“负重悖论”:油箱为何比油车还大?

李斌的吐槽背后,藏着新能源市场一个反直觉现象:增程车的油箱竟普遍大于传统燃油车

  • 理想L9油箱65升,远超奔驰GLC的60升;

  • 问界M7增程版油箱60升,比本田CR-V的53升多出13%;

  • 比亚迪唐DM-i油箱53升,几乎追平丰田汉兰达的55升。

技术真相令人意外

  1. 底盘空间挤压:电池组侵占油箱位置,被迫采用马鞍形异型油箱,有效容积降低只能增大体积;

  2. 续航焦虑驱动:厂家用“大电池+大油箱”组合营销,标榜2000公里综合续航吸引用户;

  3. 发电逻辑使然:增程器仅用于发电,长途行驶需更大油箱维持电量。

蔚来沈斐一语道破:“用户都要买纯电,为什么还要买增程?

⚖️ 大油箱争议:务实之选还是技术倒退?

实用派观点:续航焦虑的“解药”

  • 无家充用户的刚需:有车主坦言“没家充别买插混”,公共充电站难抢且耗时;

  • 长途出行保障:西藏、新疆等偏远地区充电设施不足,油箱成“安全感符号”;

  • 政策过渡红利:绿牌+免购置税+无里程焦虑,成限牌城市家庭折中选择。

⚠️ 纯电派质疑:背离电动化初心

  • 无效负重:背65升油箱(约50kg)+增程器系统,日均多耗电8%;

  • 保养复杂化:同时维护三电系统+燃油发动机,年均成本高出纯电2000元;

  • 能效陷阱:亏电状态下油耗反超油车,理想L9高速工况油耗达9.2L/100km。

秦力洪的质问引发共鸣:“增程结构挤压车内空间,平时还不用,不如直接选纯电!

🚀 充电网络破局:纯电出行的底气何在?

蔚来高管集体为纯电站台的底气,源于基建的实质性突破:

  • 全国换电站超2600座:新疆独库公路、青藏线均布局换电站,318川藏线每200公里覆盖;

  • 高速充电网成型:1000座高速超充站打通京港澳、沈海等干线;

  • 超快充普及:乐道L90搭载900V高压平台,充电5分钟续航增加220公里。

用户习惯悄然转变

“以前开增程车总纠结要不要用油,现在换纯电反而轻松——充电焦虑已是过去式。”

🔮 技术路线分野:谁代表未来?

增程与纯电的博弈,本质是不同技术路线的价值选择:

李斌吐槽增程车:背着几百公斤油箱一年只用一两次-有驾

行业共识:随着固态电池量产(能量密度翻倍)、超充普及(10分钟补能500公里)、换电标准化推进,增程技术的窗口期正加速关闭。

💡 扔掉油箱的时刻即将到来

当内蒙古牧民通过蔚来移动充电车补能,当上海白领在写字楼换电站3分钟满电出发——这些场景宣告:纯电出行的临界点已至

李斌的吐槽看似尖锐,实则指向产业本质:

  • 短期:增程车以复杂性换取便利性,满足特定需求;

  • 长期:纯电凭借更优能效、更低维保、更高空间利用率,终将成为主流;

  • 核心变量:充电网络密度决定替代速度,“加油式体验”正被超快充实现。

正如沈斐所言:“当充电比加油更方便,谁还需要背着油箱跑?

文末互动

  • 你支持增程车还是纯电车?是否遇到过“背油箱”的尴尬?

  • 若充电站覆盖所有高速服务区,你会放弃增程车吗?#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新能源汽车 #增程式电动车 #纯电车 #李斌 #乐道L90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