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我还在电脑前翻着行业报告,突然一扔咖啡杯,想到昨晚上跟朋友聊天:你说奇瑞这次价格是不是又调得挺狠,好像跑赢市场了?
实际我估算,瑞虎8 PLUS乘势版官方指导价12.99万,折扣到店里大概还能打个9折吧(这段先按下不表),优惠后大概在11.7万左右。算一算,油箱7升(估算),百公里油耗在7升(体感估算),也就是说一箱油能跑400多公里。心里琢磨,这价位开个SUV,算是比较实在的选择。
我发现,这次奇瑞帮车型配了不少东西,像那15.6寸2.5K中控屏,带导航、娱乐还支持无线充电,倒没觉得多新鲜,但对年轻人来说还挺合用。更有趣的是,别的车也开始把大屏做成全景的。比方说,吉利的部分车型也大动干戈,油耗啊、配置啊都逐渐缩到一个能接受的范围内。
你会不会觉得:这些新配置,究竟是不是真用得到的?我自己试过,少数几次用到无线快充,倒是挺方便,但也没有说每次都非得用那个才开心。
对比:同价位的合资车,比如领克或日产的CX-60,内饰用料和悬挂调校完全不同,操控、静谧感方面得分不少。奇瑞的乘势版,虽然配置丰富,但我总觉得,弹簧和避震的调校还在追求硬朗,开起来真真有点拼劲。那辆车的悬挂像块板,用料硬,面对颠簸路面,明显比对手舒服些,但长途驾驶,别说,颠得我腰都酸了。
说到研发和供应链:就像炒菜一样,配料新鲜与否直接决定味道。奇瑞用的鲲鹏1.6T发动机,起码我个人的体感,油耗还算合理,输出平顺,起步时轻快。这台乘势版采用的火星架构底盘技术,虽说便利性高,也让我琢磨:这是不是熟练套路——不断在已有基础上微调?可惜我没细想过,顺带跑题。
哈,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条挺奇怪的评论,都十二三万的车了,居然用塑料内饰。你说,别的品牌像汉兰达都能用皮革,我这心里总觉得:奇瑞是不是在配置上舍得花钱,只是用料没有那么豪华?但从成本角度来看,这其实挺合理的——你要把整车的成本控制在那个价位,要么用妥协的材料,要么在用料上打折扣。我估算,一辆车到手的制造成本(含人工、材料)大概在6-8万左右,不算广告和平台费用,那实际的利润空间其实挺紧的。
哦,对了,那个万年1.6T,真还能用多久?我心里暗暗猜测:厂家是不是觉得瓶颈在1.6,就算过几年,还会继续坚持。毕竟,研发新引擎、换平台多贵啊。有个修理工说:这车修成了,就是一堆豆腐,坏点零件换着换着不心疼。
就算是顶配,也落地不到十万五六,算下来每公里制造和维护成本可能在0.2元左右——这是不是说明,其实这个价格档的车,油耗、耐用性能接受,已经算是稳妥的选择了?
为什么人们偏偏觉得越卖越贵?我猜,一部分原因还在于:消费者对配置升级的心理满意度高过实际用车体验。你看那24.6吋寰宇星云沉浸屏,其实用几次?追新心态总是这样,一买就想升一级。
有人在公众号留言:’天天发新车,上市都好几年了,没啥大变化,估计就是刷存在感吧。’我其实略带赞同:在看似不断更新,其实核心技术和平台改款少了,基本就是包装换汤。
你知道吗,一个销售曾跟我吐槽:消费者喜欢说:‘便宜就好’,但真买的时候最后都嫌便宜车配置少。 就像你买菜,价格是硬指标,但菜是不是新鲜、口感好才最重要。
这里有个问题:你觉得,像奇瑞这样,拼到底的价格策略,真的能持续吗?还是就像那款奇瑞瑞虎8 PRO,价格落在13万多,配置堆砌起来看起来不错,可实际体验怎么样?
其实我觉得,真正打动人的,还是 driver(驾驶感受)与家庭实用之间的平衡。
(这段先按下不表)
但我不免会问:如此短的车身,硬是要追求7座,真的是用户想要的?还是多一两个座就给硬塞进去?那体验难道就是,后排一点空间都没有?修理工说:最简单,车越大,出问题也越麻烦。
说到这,我刚才翻了下一些二手价格,奇瑞这车新车落地十几万,二手可能还剩五六万,保值率其实差强人意。不知道你是不是跟我一样,觉得这在价格战里,算是够用了。
最后我想问:你会不会想,真要大投入买一台车,是不是还得多看点核心技术和长远用车成本?毕竟,生活不止看颜值,更多时候还是看能跑多远,能撑多久。
(这段先按下不表)
其实我也在想:我们总是在追新款,但那些又能带来实质变革的关键点,真的被我们注意了吗?哪里才是真正值得期待的细节?哪一块功能,是觉得花了钱,感觉值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