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车阅兵往事,燃油技术追赶,新能源成主角

车身泛着新雨后油漆的黏光,反射着广场铺砖一格一格的演变史。红旗轿车稳稳地停在天安门的轴线上,检阅的是国家的仪式感,也检阅着一代中国制造人的理想。背景音是静谧而庄重的,但此时此刻,假如你是现场的参与者,是否会疑惑:为何国礼车里唯有“红旗”可得一席之地?如果换作你的公司出产的座驾,就这排场,能不能撑得起来?

顺着这个好奇往下,国产车的“阅兵”资格,在足够长的时间里,仅有红旗一家。资料翻出来不难发现,2010年前后,中国公务用车采购,自主品牌只混进了10%的队伍——就算遇到公车改革,也没掀起什么浪花。即使放下公务用车那套门槛,一到普通人的消费者市场,国产车也长年只能蹲守于10万元以下的小众区。合资品牌一张嘴就是“起步高、技术强”,让中国自主品牌只能咂咂嘴:面子与里子,丢了哪一个都觉得亏。

但这故事从2019年之后陡然一转。新能源车这条活水暗流涌动,让自主品牌一下子“站上了C位”。政府部门采购新能源成了主旋律,今年新能源的销量更是压过传统燃油车一头。这么大的变化,背后解释起来比想象的复杂:到底是技术进步了,或者是消费者思想变了?燃油车时代的“国产难登大雅之堂”,先看点细节,别急下定论。

细数2016年那个冷却的销量榜,10万到20万价位里,前十名里只有长城哈弗H6和广汽传祺GS4两位国产车型凑数。你要深扒一扒定价,发现即使进了前十,价格也明显低于同级合资车型。说到底,是技术还没过关,不是单纯的“面子工程”。比如,合资品牌早在2009年就把2.4升自然吸气发动机塞进主流车型了,而哈弗H6刚到2012年才跟进。涡轮增压那点事儿,外资品牌比国产快了三到五年。再比如变速箱,一套六档手自一体,大众朗逸2008年就完成首秀,国产品牌要到2017年才普及。这一条条证据摊开,给人的信息非常一致:合资品牌技术迭代快,消费者趋利避害,选国产更多是“尝鲜”,不敢豪赌。

但有意思的是,国产燃油车并没停下脚步。这点可以从吉利、长城的定价走势看个明白。2010年后,国产车的平均售价年年上升。这个变化,既归功于SUV比例上升,也和品牌主动推高端产品有关。你要聚焦哈弗,会发现2011年后H6、大狗等一批SUV价格越来越靠近合资车,手动挡自动升级为六挡、七挡乃至九挡自动变速箱,跟合资品牌的技术差距一缩再缩。吉利2010年之后也是一路从五档手动升级到六挡、八挡手自一体变速箱,步伐快得都快把自己吓一跳。技术是在追赶,市场也慢慢买账,“丢面子”这回事,说到底还是“能力”与“进步”之间的较量。换句话说,哪怕没有新能源热潮,国产燃油车也不会永远困在10万元的土坑里——方向对了,时间迟早会站在你这边。

说起来,政府和企业为新能源下这么大赌注,目的当然不仅仅是图个“新鲜”。2019年之后能源安全、碳排放压力一层一层叠加,国家目标是双碳——“碳中和”加“碳达峰”。要实现这个目标,交通领域无疑是“手术刀下的患者”。不搞新能源汽车,工业烧油,交通排放,一路堵到子孙后代。2004年《中国能源转型白皮书》就提过,中国的石油消费世界第一,假如继续化石能源,不仅环保抓瞎,安全也没底气。

细究下来,新能源其实是“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关键节点。《中国制造2025》里白纸黑字,目标是国际竞争力。燃油车技术壁垒高,跟在人家屁股后面吃灰,专利、规模一层层卡我们脖子。可新能源就是“一场技术大换血”,三电系统推倒重来,自己定游戏规则。既然全球都在布局,为什么中国反而异军突起?

一组数据戳破谜底:2024年新能源车全球销量,95%归功中国。畅销榜前20款,18款都是中国生产。归根结底,是供应链体系太完整了。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零部件企业、整车企业——一条龙服务,让同行在拼速度时只能摸我们的后脑勺。国家层面,也算得上是“打了鸡血”:早期补贴政策撑住了行业,哪怕遇到骗补(只能吐槽,这行真是“泥里洗脸”),政府该支持的还是支持,“不泼脏水也不扔孩子”。引入特斯拉,“鲶鱼效应”刺激本地品牌加速,连外资投资限制都一夜间松绑了。

企业家里,像比亚迪王传福,明知是“悬崖边舞蹈”仍不搅新能源这碗饭。2019年业绩断崖,顶住了就成行业英雄。能在最难的时候不换路,说得俗点,是“倔”,说得浪漫点,是一分对未来的“赌命”。至于蔚来、小鹏、理想这些新势力,2014年就“抢跑”,惹得资方背地里也默默抄补课本。

这幕剧幕后早有规划。钱学森上世纪就写信建议发展新能源,理由是“变道超车”。现在回头看,中国不止新能源汽车领域全球领先,《中国制造2025》套路里80%目标已达成,关键领域自给自足率超过七成。最近连阿里巴巴自家芯片都能上新一代,木樨也能替代国外产品,说明题外话:造车这事并不局限于“上面指挥,下面拼命”,而是全链条动员。

这一切,让人忍不住想起中国汽车工业的尴尬前史。当年,打着“努力进世界”旗号苦苦追赶,但世界门槛太高,内外有壁。现在,门已经被推开,反而能自信张开怀抱迎客。能做到这点,不光是技术堆砌,更是一场社会共识的集体觉醒。

作为旁观者加法医出身的写字混子,每次看这些细节,都是在证据和逻辑里嗅到点“好消息”。中国汽车业的逆袭,并不是哪一天突然天降高人,更像是漫长链条上无数人的“咬牙坚持”。当然,偶有权力寻租、骗补一类案例,现实的黑暗并不比剖开尸体时更少。但比起一成不变的闭门造车,至少现在产业链条愿意主动学习,让外资来搅水,主动放弃苟安。你说这是黑色幽默吗?也许,但有时候讽刺本身就是进步的催化剂。

国产车阅兵往事,燃油技术追赶,新能源成主角-有驾
国产车阅兵往事,燃油技术追赶,新能源成主角-有驾
国产车阅兵往事,燃油技术追赶,新能源成主角-有驾
国产车阅兵往事,燃油技术追赶,新能源成主角-有驾

说到底,中国自主品牌阅兵车到新能源世界第一这段路,既有“技术迭代”的冷清,也不乏“集体冒险”的热血。或许我们应该反思:如果没有产业大洗牌,燃油车靠技术慢慢升级能否实现产业逆转?新能源激进突破是否会引发“技术泡沫”?或者说,中国在这场技术革命中花的成本和冒的险,真能换来持久的优势么?

国产车阅兵往事,燃油技术追赶,新能源成主角-有驾
国产车阅兵往事,燃油技术追赶,新能源成主角-有驾
国产车阅兵往事,燃油技术追赶,新能源成主角-有驾

这答案,我想没人能拍着胸脯肯定。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技术永远不是孤立生长的,伦理、政策与市场同样是显微镜下的细胞。开放性留在这儿:假如你就是这场汽车变革的参与者,现在想想,你愿意为“本土品牌的技术换代”,继续赌一次未来吗?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