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刚拿到驾驶证的时候,心里都充满了激动和对自由的向往,感觉整个世界的大门都向自己敞开了。
可一旦真正坐进驾驶室,握住方向盘开上车流滚滚的马路,那种兴奋感很快就会被紧张和焦虑所取代。
比如说,想在路边找个车位停进去,来来回回倒腾了十几分钟,不是压线就是蹭到马路牙子,后面排队的车辆喇叭一响,更是手忙脚乱。
在狭窄的小路上跟对面的车相遇,心一下子就提到了嗓子眼,恨不得立刻停车,让对方先过,生怕自己的车宽得像一艘航母。
跟车的时候,眼睛死死地盯着前车的刹车灯,只要它一亮,自己这边就猛地一脚刹车,车里的人跟着前仰后合。
这时候,你肯定会羡慕那些开了十几年车的老司机,他们开车似乎全凭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车子就像长在他们身上一样,哪里有多宽,轮子压在哪里,心里一清二楚。
很多人把这种“车感”归结为一种天赋,觉得有的人天生就适合开车,而自己可能就是不行。
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所谓的“车感”,根本不是什么神秘的天赋,它本质上是一套可以通过科学方法刻意练习,从而形成的一种肌肉记忆和空间判断能力。
它更像是一种你和你车辆之间的默契,一种深度的沟通。
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即便是刚出驾校的新手,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提升这种默契,实现从“车开我”到“我开车”的转变。
想要培养这种默契,我们首先要做的,也是最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一步,就是先别急着去复杂的路况里“练胆量”,而是要回到一个最基础的原点:在静止的状态下,彻底搞清楚你的车到底有多大,它的四个轮子精确地在什么位置。
这就像一个战士,上战场前必须先熟悉自己手里的武器。
找一个空旷的停车场或者没人的地方,带上几瓶矿泉水或者几个醒目的小物件。
先把车停好,然后下车,将一个矿泉水瓶紧挨着你的左前轮外侧地面放好。
接着,回到驾驶座,用你平时开车最习惯、最舒适的坐姿坐好,这个坐姿一旦确定,就不要轻易改变。
然后,你的视线往前看,你会发现,从你的眼睛出发,经过方向盘上某个特定的点,这条视线延长出去,正好就对准了地上的那个矿泉水瓶。
对于大多数车型来说,这个点可能在方向盘的九点钟或者十点钟方向附近。
你需要在车里反复确认这个点,牢牢记住它。
以后在路上行驶,当你想知道你的左轮会不会压到地上的分道线时,你只需要看你脑子里记住的这个方向盘上的“虚拟瞄准点”所对应的地面轨迹,就能做出八九不离十的判断。
右边也是同样的道理。
你可以把矿泉水瓶放在右前轮外侧,然后回到车里寻找参照点。
通常来说,右侧雨刮器的某个转轴节点,或者引擎盖上某条特定的筋线,都可以作为判断右轮位置的参照物。
比如,你发现当右侧雨刮器的根部节点与右侧边线重合时,下车一看,你的右轮距离边线正好是10厘米左右。
这个对应关系就是你这台车、你这个身高坐姿下的“独家密码”。
花上一个小时,耐心地给自己建立起这样一套前后左右的“车辆坐标系”,把车子的物理边界内化到你的脑海里。
这一个小时的静态练习,比你在马路上稀里糊涂地开上一百公里,收获要大得多。
当你对车辆的静态尺寸有了概念后,接下来就要解决动态行驶中最让人头疼的问题:距离判断。
老司机口中的“安全距离”,对新手来说就像一门玄学。
其实,我们同样可以用一种“参照物量化”的方法,把这种模糊的感觉变得具体、可靠。
在城市道路跟车时,车速不快,你可以利用自己的车头作为一把“尺子”去测量与前车的距离。
当你在车内看到,你的车头前缘与前车后轮的下沿,也就是轮胎与地面接触的位置,刚好重合时,此时你们之间的距离大约是5米。
这个距离在时速低于60公里的城市道路上,足够你应对前车的突然刹车。
如果是在非常拥堵、走走停停的路况下,为了防止被别的车加塞,可以跟得再近一些。
当你的视线里,车头前缘对准了前车的保险杠下缘时,车距大概在3米左右,既保持了安全,又不会留出太大的空档。
在需要变换车道时,后视镜里的信息就更为关键了。
你完全可以通过后车在镜子里所占面积的大小,来判断它与你的相对距离和速度。
一个简单实用的判断标准是:在你的左后视镜中,如果后方的车辆影像只占了镜面面积的三分之一或者更小,那么它离你的距离通常在25米以上,此时,在确保对方没有高速逼近的情况下,打转向灯、观察、果断变道是安全的。
如果后车影像已经占满了后视镜的一半,那么它离你可能只有10米左右了,这时变道就需要非常谨慎。
而当后车几乎塞满了你的整个后视镜时,请务必放弃变道的想法,因为它离你的距离可能不足5米,几乎就在你的侧后方,此时变道极易引发剐蹭事故。
在高速公路上,判断跟车距离的方法更简单,国际上通用的“三秒法则”非常有效。
你可以找一个路边的固定参照物,比如一根电线杆、一个路牌。
当前车的车尾经过这个参照物时,你开始在心里匀速默数:“一千零一,一千零二,一千零三”。
如果你数到“三”的时候,你的车头才到达同一个参照物,那么恭喜你,你们之间的车距是安全的。
这个方法的好处在于,它自动将车速因素考虑了进去,车速越快,三秒内行驶的距离就越长,自然也就留出了更长的安全距离。
根据交通部门的数据统计,高速公路上超过40%的事故都是由于追尾造成的,而追尾的主要原因就是跟车距离过近,反应时间不足。
掌握了基本的空间和距离判断后,我们就要挑战像倒车入库、窄路会车这样的“进阶关卡”了。
驾校里教的“看某个点、打死方向”的口诀,往往只适用于考试车辆和场地,换了车就不灵了。
这里有一个更具普适性的技巧,尤其是在侧方停车和倒车入库时。
当你需要向后倒车时,不要只依赖后视镜或者倒车影像,而是要学会利用车身的部件作为参照。
比如,在倒车入库时,当你把车身与车位基本平行,开始往后倒时,你可以通过左侧后视镜观察你的前门把手。
当看到前门把手的影像下沿,与车库最深处的那条横线(库底线)重合的瞬间,立刻停车。
这个参照点的奇妙之处在于,它利用了车身侧面的几何关系,受驾驶员身高和座椅前后位置的影响非常小,准确度极高。
用这个方法,车停好后,车尾和车头距离前后障碍物的空间会非常均匀。
而在窄路会车时,最大的敌人其实是你自己的紧张情绪。
人的本能是,越怕蹭到哪里,眼睛就越会死死地盯住那个地方,结果方向盘也不自觉地向那边靠拢,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目标注视效应”。
正确的做法恰恰相反:你的目光要放远,看向你希望车辆前进的道路延伸方向的尽头。
你看得越远,你的大脑就越能规划出一条平滑、居中的行驶路线,你的手也会不自觉地让车辆保持稳定。
与此同时,用你的余光去“扫描”两侧的障碍物,并结合我们第一步建立起来的右侧雨刮器节点与车轮位置的对应关系,让那个节点始终与右侧的马路牙子或障碍物保持一个微小的、固定的偏移量,这样你的车身右侧就自然而然地保持了足够的安全距离。
当然,所有的观察和判断,最终都要通过手和脚的配合来执行。
开车的质感,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油门、刹车和离合器(手动挡)操作的平顺度上。
离合器的操作精髓在于“快踩慢抬”。
踩下去要一脚到底,干净利落,确保挡位能够顺畅挂入。
而抬起的过程则需要细腻的脚感,尤其是在起步时,要缓慢地抬起踏板,用脚底去感受那个车身开始轻微抖动、发动机声音略微变沉的临界点,这就是“半联动点”。
在这个点上稍作停顿,同时轻给油门,车辆就能非常平稳地起步,告别起步熄火或前冲的尴尬。
油门和刹车的控制,则追求一个“线性”操作。
想象你的脚下不是一个开关,而是一个可以精细调节的旋钮。
无论是加速还是减速,都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避免猛踩猛松。
你可以在空旷的路上反复练习,尝试只用油门来精确控制车速,让车子长时间保持在某个速度匀速行驶。
通过这样的练习,你的右脚会形成肌肉记忆,能够对油门的深浅做出极其细微的调整,让加速和减速都变得如丝般顺滑,不仅自己开着舒服,车上的乘客也会感觉非常安稳。
最后,还有几个新手非常容易陷入的误区,一定要有意识地避开。
首先,不要过度依赖现在越来越普及的360度全景影像。
它确实是一个很好的辅助工具,能帮你看到车身周围的低矮障碍物,但在判断精确距离时,它并不可靠。
因为广角摄像头会产生画面畸变,尤其是在屏幕边缘,显示的距离往往比实际距离要远。
最终确认位置,还是要结合后视镜和自己的实地观察。
其次,变换车道时,无论你从后视镜里看得多么清楚,都必须、必须、必须快速地扭头看一眼相应方向的侧后方盲区。
根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事故分析,有相当比例的并线事故,就是因为驾驶员忽视了隐藏在后视镜盲区里的车辆或非机动车。
这个零点几秒的扭头动作,是保障安全的关键一步,绝不能省略。
最后一点,就是心态要稳,不要急于求成。
勇敢地贴上“实习”标志,它不是一个丢人的标签,而是一个向其他交通参与者明确你身份的信号,大多数有经验的司机会对你多一分理解和避让。
从自己最熟悉的路线开始练起,先在非高峰时段跑,再尝试早晚高峰,等信心建立起来了,再去挑战更复杂的路况。
车感不是一天就能练成的,但它也绝非遥不可及。
它就是这样,通过一次次正确的观察、判断和操作,不断地在你身体里积累和沉淀,最终变成一种近乎本能的反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