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美国《纽约时报》上,托马斯·弗里德曼发表了一篇引人注目的文章,提到了一句话:你们能听到吗?
那是来自东方的巨大惊雷,是14亿中国人在笑话我们。
这句开场白不仅抓住了读者的眼球,也引发了对特朗普政策深思的热潮。
特朗普上任以来,颁布了一系列措施,正在逐渐将美国边缘化,甚至被认为是在让中国再次伟大。
他的大而美法案核心包括几大条款,触动了美国经济的根基。
首先,这项法案宣布对企业和个人减税,企业税降至21%。
听起来不错,然而这样的减税背后,却是对医疗补助和食品券等福利的削减,预计将有1180万人失去医保,800万人将面临食品补助的削减。
这不仅是一道数字,更是数以百万计家庭的生活线。
然后,能源政策转向。
特朗普政府取消了电动汽车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一项原本计划到2032年到期的补贴,现在提前到2025年就要终止。
此外,还强制要求太阳能、风能项目的材料,如果超过60%来自中国,税收抵免将被取消。
这样一来,美国的新能源产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也许特朗普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复兴传统能源,保护石油和天然气等行业的利益,然而,现实却是这些政策正在损害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再看对华限制条款,明确禁止与中国有关系的企业获得联邦补贴。
这既针对了宁德时代,也包括比亚迪等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
可特朗普此举显然是投石问路,不仅仅是给中国企业施压,更是对美国本地制造业的冲击。
随着市场动荡,特斯拉的首席执行官马斯克站出来发声。
他直言法案疯狂且破坏性。
马斯克似乎意识到,这个法案不仅伤了中国,更是对美国自己未来的一个巨大威胁。
难道特朗普没有考虑这点,还是选择性无视?
补贴削减对市场的实际影响尚未显现,但已有预测显示,2030年美国电动车销量可能下降40%。
一旦特斯拉遭受重创,其背后的供应链、就业机会、整个生态圈都会受到牵连。
令人惊讶的是,马斯克甚至威胁要成立美国党,似乎是想以此来扭转特朗普的策略。
如此情景,真让人不禁捧腹:连特斯拉的首席执行官都要从政,看来政治斗争的脚本比电影还要精彩。
可特朗普是否想到了这一连锁反应呢?
或许他认为通过削减补贴,可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然而,此种断臂求生的办法是否合理呢?
中国在全球锂电池的产能占比高达70%,同时在关键矿物加工中占据主导地位,想要从中国转移出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这些政策在短期内只会让美国车企倍感压力,面对补贴缺乏,车企们或许会选择与中国企业展开技术合作,寻求新的解决路径。
全球市场格局正悄然变化。
美国削减补贴,反而可能使中国新能源汽车凭借成本优势,进一步扩大在欧洲和东南亚等市场的竞争力。
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在光伏组件等领域的投资也将加速,毕竟美国的光伏装机量下降5%,这无疑是给了中国企业一个闯入新兴市场的良机。
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其本意是希望通过减税和福利的削减重塑美国经济,但通过对新能源产业的打压,以及对华限制的条款,反而可能加速中国在全球绿色经济的崛起。
在复杂的国际博弈中,挑战与机遇总是并存,特朗普意图一刀切的策略,显然注定难以实现。
最终,真正的赢家往往不是看上去强势的一方,反而是在逆境中崛起的那一方。
特朗普的策略带来的并不是他所期待的那种强势局面,反而是火药味十足的全球经济对抗。
真正的冲突,才刚刚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