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英国那边发的汽车销量榜单,我都习惯性地先找找中国品牌,看看有没有新变化。毕竟咱们现在不是当年那个什么都要仰望别人、追着别人屁股跑的年代了。可叫人有点“惊喜”又“唏嘘”的是,这回榜单出来,德国的那仨老熟人又稳稳占据了前排:大众第一、宝马第三、奥迪和奔驰也是前五全有。BBA这种老牌子,到底凭什么还能年年霸榜?我看完榜单之后,心里得反问一句:是品牌的底蕴,还是咱们新时代的劲头还差点?
要说让人眼前一亮的,还得是奇瑞的疯狂增长和比亚迪的“意外落榜”。你说这一会儿一个暴涨五十多倍的奇瑞,一会儿又一个年初还在榜、现在却被挤出去的比亚迪,这起伏就像过山车。问题来了,为什么同样是中国车企,一个能冲上去,另一个却突然遭遇滑铁卢?难道英国消费者变心比换下一季服饰还快?还是中国产品之间的竞争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惨烈?
其实打心底里我挺佩服奇瑞的,去年同期卖出去几十辆,今年八月份能冲到2465辆,这像不像同学里那个以前挂科突然考了年级第一的?大家肯定都在八卦,怎么做到的?首先奇瑞的车型结构、定位在欧洲人心里还是“便宜+耐用+新鲜感”,特别是入门级新能源车不给英国家庭那么大经济压力。中国生产力那效率和成本控制,扔在英国就是降维打击。可中国品牌能不能被长期认可,还是要看服务和品质,这事儿可不是靠一两个月的爆发就能决定的。
比亚迪这波意外,可能让不少人有点失落。不是才说它是新能源汽车之光,怎么这会儿忽然跌出前20了?别急,从数据看,比亚迪今年前八个月还是累计卖了两万四千多台,同比增长超490%。只是8月突然疲软,或许跟全球供应链、英国本地一些新规、车型推广给力不到位都有关系。你要说比亚迪就此“凉了”,倒不大现实,只能说,市场有时候比期末考试还刺激,忽上忽下。也可能是“高开低走”的短暂现象,还真说不好。
这让我想了一下,我们常把眼光放在榜单的高低起落,却很容易忽略品牌背后那些琢磨不透的东西——品牌口碑、售后服务、本地化调整、甚至朋友间的口口相传。有些品牌进得去市场,就算第一波很火,但后劲足不足,最后还是要靠自己产品硬不硬、售后到不到位,以及消费者是不是真认你。所以你会发现那些“老流氓”,比如BBA,哪怕广告不怎么打了,门槛还是比许多新兴品牌高。老百姓买车,想要个省心,万一出问题不会变成孤儿,售后维修点全城都有,价格稳、保值率又高,当然还是优先买大众、宝马。中国品牌在国外,方方面面都比国内难。真不是你“卷死卷活”,产品性价比高,马上就能被捧在手心,没有厚积,哪来薄发?
我倒觉得,榜单里那些小波动不稀奇,最值得琢磨的其实是中国品牌的整体趋势。十年前,谁能想到奇瑞能和英国土著品牌挤一挤?咱们不是没梦想过,但真做出来的时候,心态立刻变了——一边高兴,一边又觉得自己的品牌要多撑点、多坚持点。要说比亚迪没留在榜单,那也不要太泄气,毕竟欧洲市场,政策、消费习惯、推广门槛都比东南亚、中东还要难啃得多。
很多人纳闷,为什么BBA这些豪华品牌还能撑得住,MINI还能暴涨一百多百分比?其实很简单,品牌知名度、售后体系、二手市场支撑,这些都是短时间内新品牌比不了的优势。欧洲人买车,很多时候是“祖传经验”——爷爷开奔驰,爸也奔驰,你让我换比亚迪、一看车钥匙不是那个logo,总觉得心里不踏实。信任感,真是和时间做朋友。中国品牌虽然这两年长得快,但要稳住市场份额,得慢慢熬,撞个三五年都算常态。咱们有点胜负心,但“百年老店”从哪来,也是人家硬生生熬出来的。
还有一点,最近几年全球汽车市场新能源趋势明显。你看特斯拉、Cupra这些品牌数据,新能源车其实越来越吃香,这对中国车企也是机会。毕竟我们在新能源领域领先欧洲传统品牌不少年。但机会能不能真正变成份额,就看本地化配套、政策适应、售后跟不跟得上了。欧洲电网是否能承受这么多电车?充电桩多少,便利不便利?买回来坏了,是不是得专门找进口零件?这些琐碎细节,全都是每个中国品牌出海要硬着头皮啃的难题。
话说回来,中国品牌到底靠啥能跟欧洲老牌“掰手腕”?光靠一轮促销,价格打到骨折,真的能把英国人“熬”出来吗?底子、口碑像账本一样慢慢积累,最难的还是那一关:你能让消费者觉得值、让他们买得欢、用得安心。再次爆爆销量没问题,但怎样让“增长”成常态、让留存率也拉起来,才是中国品牌要琢磨的命题。
我们还得反问一句:中国品牌到底想在英国市场赢什么?是赢得几年榜单的短期见光,还是长期扎根、让英国消费者自动带货?有时候市场真是很“心狠”,你不努力一两年就会被替代,但要让人家真心承认你,还得靠时间。比亚迪的突然跌出榜单,未必是坏事。反倒给咱们提个醒:今天的风光,明天可能就是冷板凳,别光盯着销量曲线高潮,更要琢磨如何踏实走好每一步。你会发现,所有热闹最后都会过去,真正留下来的,还是那几个名字熟悉、服务到位、让人买一次还想再买的车企。至于中国品牌,能不能有朝一日占据欧洲榜单“固定席位”,就得看我们究竟想当“昙花一现”的黑马,还是沉得住气的常青树。
正所谓江湖越老越有味,市场的考验是长期的。谁能笑到最后?未必就是当下榜单最热的那一位,而是能扛住周期、熬过低谷、不怕被遗忘的那个老伙计。中国品牌出海,有点像留学生刚去英国打拼,前面新鲜劲十足,后面还得看谁能把日常小事都坚持做好。要不然哪来下一个“百年老牌”?销量只是敲门砖,进门靠本事,坐稳靠时间。咱们也用不着急着自满或者沮丧,把每一场“起起伏伏”稳稳接住,比啥都实在。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