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还没完全亮,北京的空气里混杂着秋天的薄雾和钢筋水泥的味道。大兴区法院门口,七个车主背对路灯,把特斯拉的车钥匙在手里转来转去,看上去像在等待一场无声的点将。他们不是第一次跟特斯拉过不去——只是这回,手里的证据不再是一早的微信群吐槽,也不是社区论坛上的匿名爆料。他们带着发票、功能手册和话术截图,站在了“完全自动驾驶”的起跑线边,却发现这条赛道终点跟想象的不一样。
其实“完全自动驾驶”这个词,听起来像一句童话咒语。一按下方向盘上的按钮,现代科技该把你安全送到目的地——你甚至可以拿出本小说、小睡一阵、或直勾勾看着窗外发呆。毕竟,智能的意义就在于“省心”。但等车主们真正花了高价——几万元——买下了FSD,现实却有点像喜剧:脚不能离开油门,手不能离开方向盘,精神不能放松,还三天两头弹窗告诉你要“谨慎驾驶”。如果有机器人会开车,那它显然也得被迫学会“自责”——谁让你信广告呢?
案件立起来的那天,朋友圈里先炸了锅。有人说这些车主是杠精——“老婆饼没有老婆,FSD也不能真撒手不管,较什么真?”还有人说特斯拉太“勇”了,技术没做到位,营销词倒用得那么有信心。其实站在法庭的门槛上,也许没人想变身“杠精”。普通人买车,不过奔着现实利益,“完全自动驾驶”四个字在销售嘴里转了一圈,就成了关键诱饵。宣传材料说,无需人工干预;销售演示时,手脚利落,仿佛只要智商够高就能享受未来。人们的信任,往往是用来透支的。等风头一过,“智能辅助驾驶”取代“完全自动驾驶”,新的解释词条如同秋天落叶,轻飘飘地盖住了旧的承诺。
如果把案件当成一次法医解剖,刀口下的争议其实没那么复杂。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欺诈要同时符合“主观故意”、“导致错误认识”以及“损失因果”这三把尺子。证据呢?宣传、报价、销售话术,哪里闪烁其词,哪里让人误入歧途?最有味道的是“核心购买目的”——试问,FSD加价几万块,消费者冲的就是这份“坐在驾驶位里看风景”的幻想。如果这核心奇点不存在,索赔理由也就顺理成章。当然,特斯拉聪明地换了条广告线:FSD成了“智能辅助驾驶”,智能不等于完全,辅助自然不主导,一笔不太高明的文字游戏。
黑色幽默之处在于,现代科技公司大多学会用词玩具。“X智驾”、“云出行”、“高级辅助”等等,厘清责任边界的本事比打补丁都快。汽车品牌做不来“自动竖起的防火墙”,但搞搞“自动模糊的概念”,倒是每个PPT都玩得六得飞起。作为法医,不免感叹:有时候技术进化比词汇进化慢很多。尸检报告翻开,每行案例几乎都写着同一句话:“由于信息不对称,受害人过于信任。”不得不说,这世界上最难防的不是技术缺陷,而是营销话术。
如果你问,特斯拉这波算不算欺诈?从纯法律推理看,答案没那么快。每个案子的具体证据——谁说了什么、何处写了什么、消费者理解的界限——都要慢慢推敲。但有一种判断却不难下——无论这几起官司最终怎么判,“完全自动驾驶”这一轮词语烟雾弹,已经给国产车企乃至全球智能驾驶圈敲了警钟。同行们都开始正襟危坐,不再轻易喊出“自动”二字。毕竟,法院的门槛不高,舆论的记性却挺长。
顺带一句,“老婆饼没有老婆”只是个笑话,没人真走进糕点店对账。吃货韧性强,最多调侃一句:你家老婆饼糖加得少了。可特斯拉的“FSD”不同,它关乎的不是一块饼的馅料真假,而是大把真金白银,背后还攸关安全。如果企业用“馅料自由”来定义科技“完全”,这逻辑之荒谬,大概只有把驾照交给chatGPT才说得通。技术的发展本该追求极致,哪怕慢一点,也该实打实说清边界在哪。
身为职业旁观者,我见过无数起由“信任预支”引发的矛盾。技术值得相信,但不是每一次都值得全款付掉理性。从特斯拉FSD之争,到无人驾驶行业集体“谦虚”自称“辅助”——这背后的动力,其实比马达更真实:企业想要抢跑,消费者想要保障,各打各算盘,最后法庭来直播糊账。
有人说,这是“未来已来”的阵痛。我却觉得,科技的未来永远没有比一个透明承诺更重要。如果特斯拉这回真要用几万赔偿金换一场行业自省,那未免也是自动驾驶冷笑话里的讽刺:“有些智能要靠法律来校准。”
案件还没有结论,也许这场拉锯还会持续很久。可有个事实已经无法回避:技术与法律的博弈,比自动驾驶更需要“时时握紧方向盘”。否则,下一个迷失方向的不只是机器,或许就是那些始终信赖着坐在副驾驶上的你我。你愿意为下次“自动驾驶”功能,继续全信全买,还是多问一句:这次,广告词里到底藏了多少现实的刹车提醒?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