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小米宣布造车以来,可以说是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无数人的目光。
从第一款车SU7亮相开始,网络上的讨论就没停过,大家拿着放大镜,从车漆颜色到内饰缝线,里里外外研究了个遍。
现在,当一台更新的、据说是小米YU7的实车底盘被升起来的时候,所有人的好奇心又一次被点燃了。
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其实很实在:抛开那些光鲜亮丽的外观和科技感十足的座舱,这辆车的“筋骨”,也就是它的底盘,到底怎么样?
是延续了SU7的用料,还是在大家看不见的地方,做了哪些实实在在的改进和提升?
今天咱们就抛开别的不谈,像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一样,仔仔细细地瞧一瞧这台车的“下盘功夫”。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支撑着整个车身的四个轮子。
网上之前有些声音,说小米的车用的是“面条胎”,意思就是轮胎太窄,跟庞大的车身不匹配,看着不协调,抓地力也让人担心。
咱们得实事求是地看,这台YU7如果不额外花钱选装,它出厂标配的是前后宽度均为245毫米的韩泰轮胎,装在19英寸的轮圈上。
说句公道话,245毫米的胎宽,在同级别的电动轿车里,绝对算不上窄,是一个非常主流、非常普遍的尺寸,属于不好不坏的“中等生”水平。
把它说成是“面条胎”,确实带有很强的主观偏见,有点为了批评而批评的意思了。
这个配置对于绝大多数日常在城市里开车通勤的用户来说,是完全足够应对各种路况的,兼顾了续航、成本和基本的操控性能。
当然,小米也很清楚,总有一部分消费者是对性能有更高追求的。
所以,他们提供了一个价值一万二的升级选项。
这个钱花下去,变化可就大了。
轮圈直接升级到更具视觉冲击力的21英寸,轮胎也换成了大名鼎鼎的米其林高性能系列。
更有意思的是轮胎宽度的变化,前轮保持245毫米不变,后轮则一跃加宽到了275毫米。
这种“前窄后宽”的轮胎布局,可不是随便搭配的,这是很多传统豪华运动品牌,比如宝马、保时捷的后驱性能车上非常经典的一种设定。
这么做的好处非常明确:相对窄一些的前轮,能让车头的指向更灵活,打方向盘的时候感觉车子反应更快、更听话;而明显加宽的后轮,则像给车子穿上了一双抓地力更强的“跑鞋”,在急加速的时候能把强大的动力牢牢地传递到地面上,防止打滑,在高速过弯时也能提供更强的横向支撑力,让车尾动态更稳定。
所以,在轮胎这个问题上,小米给出的选择很清晰,既照顾了普通用户的日常需求,也为追求驾驶乐趣的用户提供了专业级的升级方案,考虑得还是相当周全的。
看完了“跑鞋”,我们再来看看负责“刹车”的关键部件。
安全是行车的第一要素,一套好的刹-车系统能给人十足的信心。
这台YU7的前轮,继续使用了在SU7上备受好评的布雷博(Brembo)对置四活塞刹车卡钳。
这个品牌在赛车和高性能车领域可以说是如雷贯耳,光是看到那个红色的卡钳,就感觉这车不好惹。
不过,真正的看点不在于这个大家都熟悉的卡钳,而在于它夹住的刹车片上,这里体现出了小米在细节上的思考和进化。
之前的SU7,为了追求更灵敏的刹车脚感,它的刹车片接触面边缘是有一个缺口的。
这种设计的好处是,踩下刹车踏板的瞬间,较小的接触面积能产生极大的压强,带来一种“一踩就有”的凌厉制动感。
但它的弊端也存在,就是总体的摩擦面积相对较小。
而在这台YU7上,我们发现刹车片改为了完整的“全覆盖”样式,把之前那个缺角给补上了。
这一改动,直接让刹车片和刹车盘的接触面积增大了不少。
打个比方,之前的设计就像是用指尖去戳一个物体,力道集中;现在则像是用整个手掌去推,力道更均匀、更持久。
这样做带来的好处是,虽然初段的制动感可能没有那么“贼”,但整体的制动力会更线性,也更强大,尤其是在需要连续、高强度刹车的驾驶场景下,比如跑山路或者下赛道,更大的摩擦面积意味着更好的散热和更强的抗热衰减能力,能给驾驶者提供更持久、更可靠的制动保障。
再配合上前四活塞、后单活塞的卡钳,以及前后轮都带有的打孔通风刹车盘,这套制动系统可以说是在SU7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非常务实、非常有针对性的优化升级。
最后,我们来看看整个底盘最核心、最能体现技术含量的部分——悬架。
这部分用料扎不扎实,结构设计得好不好,直接决定了一辆车的操控极限和乘坐舒适度。
YU7的前悬架,采用的是“双球节双叉臂”式独立悬架。
这个名字听起来可能有点复杂,但大家只需要知道,这是一种结构相对复杂、成本也更高的悬架形式,通常用在比较高端的运动型轿车上。
相比更常见的麦弗逊式悬架,它的最大优势在于,无论车轮如何上下跳动或者转向,它都能更好地控制车轮的倾角,让轮胎尽可能地以最大面积接触地面,从而提供更好的抓地力和操控稳定性。
更让人惊喜的是,构成这套前悬架的所有关键部件,包括上下摆臂、转向节等,都采用了成本高昂的铝合金材质。
使用铝合金的目的就是为了“减重”,减轻悬架本身的重量,能让车轮对路面变化的反应更快,传递到车身的振动更少,开起来既感觉路感清晰,又不会觉得颠簸,这是实打实的成本投入换来的性能提升。
视线移到车身后部,后悬架同样是高端车标配的五连杆独立悬架,并且也配备了空气弹簧和可以调节软硬的减震器,这些都和SU7保持了一致。
但真正的“彩蛋”藏在一个不起眼的细节里。
根据我们观察到的情况,在SU7的后悬架上,五根连杆中有部分为了平衡成本,采用的是冲压钢板材质。
然而在这台YU7上,我们清楚地看到,其中一根位于上方的摆臂,已经从原来的钢材质,升级为了工艺更复杂、重量更轻的铝合金材质。
千万不要小看这一根连杆的材质变化,这背后透露出的信息量非常大。
这是一个普通消费者在日常使用中根本无法察觉、也几乎不会被当作宣传亮点的升级。
它不会让车辆的参数表变得更好看,但却实实在在地降低了后悬架的簧下质量,为提升操控响应和舒适性做出了贡献。
这说明小米的工程师团队并没有止步于已有的成功,而是在持续地进行优化和迭代,把成本用在了这些“看不见”但却能真正提升产品内在品质的地方。
这种踏踏实实、精益求精的造车态度,恰恰是如今中国汽车品牌向上发展最需要的精神内核,也是值得我们所有消费者去关注和肯定的地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