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可能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高端汽车市场,尤其是在六七十万甚至更高价位的车型里,人们的选择和讨论方向似乎发生了一些变化。
过去,一提到混合动力的高级车,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那些欧洲传统豪华品牌推出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PHEV。
这种车既可以像电动车一样充电用电行驶,也能像传统燃油车一样加油跑,听起来似乎是两全其美的完美方案。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另一种技术路线,那就是国产新势力品牌主推的增程式电动车,而一些传统豪华插混车型的车主,反而开始在网上分享自己不太愉快的使用体验。
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看似技术更复杂的插电混动,在一些高端用户那里反而没有带来预期的满意度,而结构相对简单的增程技术却越来越受欢迎?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谁好谁坏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汽车设计理念、技术路线的根本差异,以及传统车企在转型时期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我们先来说说一些传统豪华品牌插电混动车型遇到的问题。
按理说,花大价钱买来的车,应该在各个方面都提供顶级的享受。
可部分车主反映,实际体验和想象中存在差距。
一个被频繁提到的问题就是行驶过程中的平顺性。
插电混动车有两套动力系统,一套是传统的内燃机加变速箱,另一套是电动机加电池。
车辆在行驶时,电脑需要根据速度、油门深度、剩余电量等多种因素,来决定到底是用电、用油,还是油电一起上。
这个决策和切换的过程,就非常考验厂家的技术调校功力了。
有些车主抱怨,在油和电两种动力切换的瞬间,车子会产生一种明显的顿挫感,就像被人从后面轻轻推了一下,这种感觉在需要平稳安静驾乘体验的豪华车上,就显得格外突兀。
另一个问题出现在高速行驶状态下。
当电池里的电量用完后,插电混动车就基本等于一台背着沉重电池组和电机的燃油车在跑。
因为额外的重量,它在高速上的油耗甚至可能超过同款的纯燃油版车型。
这让一些为了省油而选择混动车型的车主感到困惑。
比如有车主分享,开着自己的德系豪华插混车跑长途,本想体验科技带来的便利,结果却发现动力衔接不顺畅,高速油耗也不低,反观朋友开的增程式电动车,从头到尾开起来都像一台纯电车一样安静顺滑,心里难免产生落差。
那么,增程式电动车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它的工作原理其实更容易理解。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台自带发电机的纯电动车。
它的发动机并不直接驱动车轮,唯一的任务就是在需要的时候启动,以一个相对稳定高效的转速来发电,发出来的电供给电动机,驱动车辆前进,多余的电再存进电池里。
因为车轮始终是由电动机来驱动的,所以它的驾驶感受就和纯电动车一模一样,动力输出直接、线性,没有换挡的顿挫,也没有发动机转速忽高忽低的噪音和振动。
无论是在市区拥堵路段,还是在高原缺氧的山区,只要增程器(也就是那台发动机)能正常发电,车辆的动力表现就是一致的、稳定的。
对于追求从容、安逸驾驶体验的高端车用户来说,这种简单、一致的体验恰恰是他们非常看重的。
他们不需要在驾驶过程中去分心思考车辆处于何种工作模式,只需要享受平顺的旅程就好。
要理解这两种技术路线带来的体验差异,我们得往深处看,看到它们各自的“出身”。
许多传统豪华品牌的插电混动车型,其基础平台是从燃油车发展而来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油改电”。
这就像在一栋已经建好的、结构固定的房子里进行二次装修。
你想要加装一套复杂的智能家居系统,就必须在现有的墙体上开槽、走线,空间和布局上难免会有些妥协。
在汽车上也是如此,原本为发动机和传动系统设计的底盘,现在要硬塞进一套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
发动机舱里既有高温高热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又有对温度敏感的电控元件和电机,如何散热、如何抑制两者叠加的振动,就成了巨大的挑战。
之前有专业的拆解报告就指出,某款德系豪华插混车,为了节省空间,竟然将电池包布置在了排气管的上方。
这种设计在高温环境下,无疑会影响电池的性能和寿命,这就是先天平台局限性带来的无奈妥协。
这时候很多人会问,既然增程式结构更简单、体验更纯粹,为什么那些技术实力雄厚的欧洲老牌车企不选择这条路呢?
这背后,商业和历史因素的影响可能比技术本身更大。
对于一个有着上百年历史的汽车巨头来说,发动机和变速箱是它们技术皇冠上的明珠,也是其整个工业体系的核心。
围绕着这两个部件,建立了庞大的研发中心、生产工厂、供应链网络,以及数以万计的产业工人。
这是一笔巨大的资产,但同时在电动化时代,也可能成为一种沉重的“包袱”。
增程式技术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不需要传统意义上那个结构复杂、成本高昂的多挡位变速箱。
如果全面转向增程,就意味着要放弃自己在变速箱领域积累了数十年的优势,并需要重新安置相关的庞大产业链和员工。
这个决策的难度可想而知。
这就像一个精于雕刻玉器的老师傅,你让他转行去做3D打印,即便他知道后者是未来的趋势,但要让他放下手中的刻刀和浸淫一生的手艺,其难度和阻力是外人难以想象的。
这种基于不同技术路线和历史背景的选择,最终会体现在产品的方方面面。
比如在车内空间布局上,因为增程式和纯电平台没有贯穿车身的排气管和传动轴,可以做出纯平的地台,让车内空间更规整、更宽敞。
所以我们能看到像问界M9这样的车,可以轻松实现三排乘客都有舒适的乘坐体验。
而一些“油改电”的车型,即便尺寸很大,也因为底盘结构的限制,不得不在空间上做出妥协,比如七座车型的第三排往往非常局促。
在智能化方面也是同理,新势力品牌从诞生之初就将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作为核心竞争力,而传统车企的优势则长期在机械工程领域,在软件和用户体验上的反应速度相对较慢,这就导致了有些新款豪华车的车机系统,在流畅度和功能性上甚至不如几年前的国产品牌车型。
当然,这并不是说插电混动技术本身不好,它在特定场景下依然有其价值。
只是对于追求极致平顺、智能和空间体验的高端用户群体而言,新势力品牌基于全新电动化平台打造的增程式产品,恰好更精准地满足了他们变化中的新需求。
这就像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手机的浪潮一样,并不是说诺基亚的物理键盘打字不快,而是苹果的全触屏操作定义了一种全新的、更符合时代潮流的人机交互方式。
如今的汽车市场,似乎也正站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路口。
消费者在选择的时候,不再仅仅是看品牌历史和机械性能,而是越来越看重车辆作为一个整体,能否提供一种无缝、舒适、智能的综合体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