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惧挑战,勇往直前——魏建军谈长城汽车现代化产业的探索与实践

2025年10月29日,一场备受瞩目的盛会在河北省雄安新区举办。由人民日报主办的“2025中国品牌论坛”汇聚了各路大咖,央企、国企以及响当当的民营企业的领军人物悉数到场。论坛以“向新而行”为主题,这似乎是在为中国经济发展寻求新的破题之道。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片大咖云集的舞台上,唯一一个代表民营企业发言的嘉宾,就是长城汽车的董事长魏建军。这个有着“汽车狂人”之称的企业掌舵人,究竟讲了些什么?为何长城汽车成了民营车企的模范?现场他的一番话再度引发了热议,我们就来聊聊背后的故事。

不惧挑战,勇往直前——魏建军谈长城汽车现代化产业的探索与实践-有驾

谈到民营车企,很多人脑海中的第一反应可能会是各种冲突的关键词:与强大的跨国巨头竞争,如何对抗被“价格战”卷入的漩涡?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全球市场里,民营企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现场,魏建军以一席激昂的发言强调了创新、行动和实践的重要性,但他没有给每个人一个标准答案,而只给了两个关键点:“新”和“行”。他说:“所谓的‘新’,指的是创新;所谓的‘行’,就是要真正落到实处。” 企业在不断变局之中如何求得生存?如何在全球市场拥有话语权?魏建军的这句话乍听有些神秘,但也给出了某种坚实的方向。他留了一手,因为真正的“新”和“行”背后的密码,后面才慢慢揭开。

要想知道他所谓的“创新”,我们得从长城汽车这些年的表现说起。长城早就不是当年那个默默无闻的小车厂了。从35年前的一家地方小厂,到如今年销量突破百万辆的全球车企,长城的改变肉眼可见。魏建军强调,技术是品牌最硬的底气。这话说得一点都不夸张,因为数据显示,过去5年,长城汽车在研发上的投资高达近500亿元。2.3万名工程师,分布在国内外9大研发基地,再加上亚洲最大安全试验室等高精尖科学装置,这样的大手笔操作,对竞争激烈的汽车行业来说也是不多见的。

不惧挑战,勇往直前——魏建军谈长城汽车现代化产业的探索与实践-有驾

魏建军也分享了最新技术成果,比如长城推出的“智能四驱电混系统Hi4”,借用了四川都江堰“四六分水”的设计理念,实现了“四驱动力、两驱能耗”的科技突破。光是这一技术就为长城汽车赚足了眼球,还拿回了汽车行业内梦寐以求的“科学技术特等奖”。

这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呢?魏建军的理念是,未来的市场不只是拼价格,更重要的是拼技术实力和品牌创新。大到整车、小到一个零配件,只有掐住了技术的“命脉”,中国品牌才能真正做到稳中求进。一个老百姓说得很形象:造车就好比盖房子,根基都不打牢,盖起的高楼又能撑多久呢?

不惧挑战,勇往直前——魏建军谈长城汽车现代化产业的探索与实践-有驾

如果光看长城汽车近几年的发展历程,你或许会觉得它风光无限,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劣势和质疑从来没有停过。在国内市场,长城及其他民营车企常常被指“高不成、低不就”。面对国际巨头,产品高端化之路荆棘丛生。以新能源为例,虽然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风头正劲,但长城在高端新能源领域并没能率先占领行业顶端。像特斯拉、比亚迪,甚至一些新兴造车势力,比如蔚来、小鹏等,都是强劲的竞争对手。市场和行业都在质疑,长城的技术能够敌得过这群猛兽吗?

再说到国际化,当听到“品牌出海”时,有些人就会第一个跳出来泼冷水:“又是一个想走出去碰壁的吧?”他们对中国车企能否在全球汽车行业这个深水区中站稳脚跟充满怀疑。尽管长城已经在全球完成了多处整车工厂与KD工厂的布局,尽管数据亮眼,但在厄瓜多尔、泰国这样的区域建立生产基地,是否真能改变全球市场对中国制造“价低质差”的看法呢?

不惧挑战,勇往直前——魏建军谈长城汽车现代化产业的探索与实践-有驾

还有那个全球首个原生AI、全动力汽车平台。听上去确实是非常先进,可科技行业更新换代多快!行业对这种跨时代技术的耐心等候并不多。如果长城不能迅速落地这些技术,最终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更重要的是,这些技术封装再先进,只要耐用了、好用了,普通人才能真心为它打call。否则,亏损的始终还是民营企业自己。

就在现场观众对魏建军所谈的内容还在心中消化,没有得出定论时,他继续为演讲燃起了第二把大火。 他讲到,长城汽车并不仅仅是在造车,而是要做一个超越传统意义上的汽车产业链企业。什么叫“产业链出海”?长城不仅希望卖车,同时还要把背后的供应链、生产线和服务支持体系一并搬到世界。换句话说,未来在海外买到的,绝不只是一个贴标志的汽车,而是“中国智造”服务的整体打包输出。

不惧挑战,勇往直前——魏建军谈长城汽车现代化产业的探索与实践-有驾

这个新概念当场再次点燃论坛现场,科技界、财经界专家立刻展开了热烈讨论。一派认为,如果中国的民营车企能完成“产业链出海”,它将彻底击破全球产业分工的固有格局,中国车企必将占据全球市场核心位置。另一派专家立刻反驳,认为这无疑是自寻死路。因为现阶段,不要说全球市场,就是在本土市场,长城汽车的产业链也面临巨大挑战。任何一个不足的供应链环节,都可能成为致命短板。

顺带一提,为了证明车子技术过硬,长城汽车用几个惊人的数据让人眼前一亮。不会讲“虚头巴脑”的魏建军透露,长城汽车至今已累计出口超过200万辆汽车,覆盖了全球数十个国家,并且在新能源领域也做到了“用心打磨”。这番言论炸掉一个悬念:原来长城这些年的“出海”,并不是我们以为的拼价格,而是剑指价值链顶端。

不惧挑战,勇往直前——魏建军谈长城汽车现代化产业的探索与实践-有驾

但即便魏建军讲得再热血,冷静下来仔细分析,是否可以完全乐观?显然不能,这场企业出海的大考依然充满挑战。过去中国车企进行海外扩张,多只停留在价格战阶段,靠便宜吸引消费者。而如今顶着“中国智造”旗号输出全链条,仅凭几家工厂真的能和国际市场竞争?更大的问题可能还在于,海外市场不仅对价格敏感,他们对于品牌认同感的要求也高得多——毕竟“人帅还讲技艺”,远比单纯的“便宜货”更能打动人心。如何改变传统的价值认知,用可靠的口碑建起长效机制,是摆在长城面前的一道长远难题。

而在国内市场,长城也在新能源竞争中感受到不小压力。曾经的燃油车一线品牌,要如何完成积分制与新能源技术的过渡,还得打个问号。更重要的是,市场结构变幻无常,汽车标杆能不能一直稳居不倒?现在已有不少玩家盯着同一市场蛋糕,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反超。

不得不佩服魏建军敢拼的精神,他的“技术自立创新”路线看似脚踏实地,但也背负着巨大的市场与技术压力。对于长城汽车来说,确立的“以技术硬实力为根基”的目标听上去很正确,但落地难度也摆在眼前。“向新而行”是“行万里”的前提,问题是,这条路能否一直行稳致远?先别急着欢呼,它背后凸显的是更广范围内中国企业在产业升级之战中的摸索和博弈。机遇与限制、信心和不确定性,未来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要承认,魏建军说的有道理,创新是企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但我们仍会疑问,技术自立能成就企业的全球地位吗?中国品牌是否真能在百年车企环伺的世界汽车市场中胜出?更重要的是,一家民营车企能耗得起这样的“实验”吗?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