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司机开四万的秦,比亚迪掀桌子,整个行业怎么活?

哈尔滨的秋风瑟瑟,我裹紧了外套,钻进一辆比亚迪秦网约车。车里暖气充足,司机师傅也挺健谈,我就随口问了句这车多少钱。好家伙,师傅立马来了精神,让我猜。我寻思着,这秦前几年落地十四万起步,现在怎么也得七八万吧?结果师傅嘿嘿一笑,说四万多,还没到五万。我当场愣住了,这价格,买白菜呢?

师傅看我一脸震惊,就开始算账。他说这车跑网约车,大半年就能回本,再开个三四年,又能换新车了,妥妥的赚钱利器。他还跟我吐槽现在竞争激烈,油价又贵,要是买个十几万的车,回本周期太长,压力太大。我听着也觉得有道理,但这价格实在太低了,低得我心里直犯嘀咕。

哈尔滨司机开四万的秦,比亚迪掀桌子,整个行业怎么活?-有驾

比亚迪这几年势头猛,又是出海又是推新车型,又是刀片电池又是DM-i超级混动,各种技术和营销宣传也是砸了不少钱。这五万块的车,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抛开研发成本不说,就说供应链上的那些零部件,加上工人工资,五万块够不够付成本啊?我忍不住想起那些高价买秦的老车主,现在心里估计五味杂陈吧?这新车价格跳水这么厉害,对品牌形象肯定也有影响。

我之前看过一些分析,说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越来越白热化,价格战打得不可开交。有些车企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惜牺牲利润,甚至亏本卖车。这么搞,短期内或许能冲销量,但长期来看,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未必是好事。毕竟,没有利润,哪来的研发投入?没有研发投入,又怎么提升产品力和竞争力呢?这就像一个恶性循环,最终损害的还是消费者的利益。

再想想这几年国家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又是补贴又是政策优惠,目的就是为了推动产业升级,让老百姓用上更环保、更经济实惠的车。可如果车企都只顾着打价格战,不注重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那这些政策红利岂不是白白浪费了?

下了车,哈尔滨的冷风一吹,我更清醒了几分。这五万块的比亚迪秦,背后隐藏的问题,恐怕比我想象的还要复杂。这不仅仅是车企的生存策略,也关系到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这盘棋,到底该怎么下,才能实现共赢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