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万多辆车被召回,你怕不怕?最近看到市场监管总局直接放出“召回”公告,涉及奇瑞捷豹路虎、福特、大众、小鹏这些知名车企,乍一看,脸熟得很的牌子全来了。有的人可能还没看内容就已经开始琢磨:是不是我家门口停着的那辆也得赶紧修一修?其实,普通人说到“召回”这俩字,心里第一反应多半是安全。车厂自己端着一副“我们负责”的架势,但事实上,这事里到底是谁对谁错,谁得谁失,咱们真说得明白吗?这才是值得大家琢磨的事。
先抛个问题,你觉得现在买车靠不靠谱?车价越来越高,配置越来越炫,广告天天喊“国际标准”,结果几年后还得回厂排队修隐藏问题,真让人心头一紧。这次召回的范围,横跨从2024款到二十年前老奔驰,堪称“老中青三代大团圆”。有人开玩笑,小鹏和林肯没开几年就出毛病,奔驰能撑到两十年后才被揪出来,也算有历史了。
说到头,“召回”其实并不罕见,一年动辄成千上万车辆被要求整改,群众早已见过大场面,连新闻都懒得点开细看。但这里边的问题值得细说——大牌子、小毛病,出问题的地方五花八门,有的是软件“卡壳”,有的是油管裂纹,有的甚至是座椅螺丝没拧紧。不禁就想问了,大厂尤其是都是进口或者合资的豪车,质量检测这么松吗?是不是流水线上工人打一哈欠,按钮按错位置了?关键是,这些毛病如果不是市场监管总局盯上,用户能不能主动发现?
拿这次奇瑞捷豹路虎为例,“四驱控制模块的软件问题”,对动力传递影响极大的部件,能导致漏油、甚至整车冒烟起火。同样是捷豹XEL、XFL,“发动机左侧低压燃油管接头异常裂纹”,严重的甚至能让发动机舱着火。说白了,这种缺陷不是小毛病,而是关乎人命的根本安全隐患。你买豪车的心思,无非也就是想更安全。可惜豪车的安全感往往比想象的更加脆弱。
福特和林肯这里,漏洞也很“实在”:座椅约束螺栓没拧紧、按钮面板没按上、制动主缸混进杂质、电子制动软件响应延迟……你仔细琢磨,这些事其实不是高科技玩意儿的问题,是最基本的装配环节在掉链子。不是四驱不是动力,不是啥高端传感器,是工人手里的螺丝刀没拧到底,油管没焊好,软件代码没最后测试完整。这里你不得不问一句:花五十万买个顶配,安全方面还得看螺丝拧得紧不紧,你说扎心不扎心?
再拉到新能源,小鹏P7+也没躲开。表面看是技术进步,结果“转向助力电机传感器线束接触不良”,这玩意要是出事,在高速上可不是小事。再次证明一件事,新技术未必意味着更安全,很多缺陷还是老问题,用了新包装而已。转向失灵确实不是闹着玩的,谁都不想体验方向盘突然“死机”的感觉。
大众这边,兰博基尼出事说得更直白,门球形销没装紧,门都能掉下来砸了人。这车单价在百万以上,毛病还是螺丝没拧好。你就不能理解了,这些企业检测体系是摆设吗?每年拼了命研发新技术,但最基础的质量把控却短路。
还有比奔驰更“铁齿”的。老唯雅诺、威霆,安全气囊用了高田公司的老气体发生器,“碰撞中可能炸裂飞片”,这不是安全不安全的问题,是风险到和俄乌战场上一样刺激,你说市场监管总局不用盯得紧点,还能指望谁?
那我们不禁要问:“召回到底是企业良心发现,还是被市场监管跳脚逼得不得不改?”召回公告一律模板化——查问题、换零件、升级软件、通知用户,整个流程像极了“公事公办”。可召回的内容里,没哪个品牌会主动对用户坦诚承认问题出现之前的“管理漏洞”、“企业责任”。一旦不被强制监管,企业会不会自己暂时闭一只眼,能拖一天算一天?你敢说你能百分百相信车企自查自纠?
再看通知用户的方式,挂号信、电话、短信、APP推送,看着很人性化。实际情况是,很多用户压根不知道“召回”这个事。比如我身边很多朋友,车开了五六年,至今也就是偶尔保养,基本不上心,召回通知也未必会看到。等哪天突然方向盘不灵、刹车延迟了,才惊觉早在三年前就被点名批评了,这就是现实。
有些网友说,车企有勇气召回,说明企业有责任感。咱不能一棒子打死,但你更要知道这不是出于“良心发现”,是市场环境逼得硬着头皮做的。监管部门刀架在脖子上,公司没退路,只得对症下药。宣传口径总是“我们高度重视客户安全”,但事实不言自明,没人愿意主动承认自己流水线出了问题。
这里有个有意思的社会现象:过去买车讲求“大品牌”,现在发现大品牌一样得召回;过去以为只有国货才会粗心,现在国际名牌照样得被点名。到底是“质量标准”本身在放松,还是车企为了降成本、抢市场一天到晚钻空子?结果就是,用户的信任成本越来越高,企业只要一步出错,就得被全社会监督点名批评。
技术进步、监管严格,这大概是双刃剑。一面企业用新技术试图赢用户的心,一面又被召回事件暴露出技术不是万能,安全管理却常被忽略。新技术迭代的快,工厂检测跟不上,事故就发生在毫无防备的瞬间。你能说市场监管没用吗?没有总局盯着,这些毛病只会积压到下一个事故现场才被曝光。
那我们还能做啥?普通用户,面对一波波召回潮,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多长个心眼。买车慎重点,定期关注召回动态,别等到天灾人祸之后才追悔莫及。企业这边必须把“召回”作为警钟,不是只靠公关洗地、发布会揭短,而是要下辛苦活,把每一道工序都拧到位,把每一个软件都测试到极致。否则再大的牌子,赢一次输一次没人记得,“召回”变成常态化,那大家最终都会用脚投票——换品牌、换技术、甚至换出行方式。
最后还是想问:我们该信任谁?市场?品牌?监管?还是自己?也许答案是:都不能百分百靠谱。只能各自努力,监管必须天天“开炮”,企业必须日日“翻箱倒柜”,用户也必须时时警惕自己的安全。这样才能让“召回”少一点,让出行多一点踏实。就好比你下馆子,你并不知道厨师有没有偷懒,但你至少可以追着老板要承诺、要保险——只要大家对安全的紧绷感比利益更高,未来路才会更稳当。
总之,这15万多辆汽车的召回就是一个信号。一方面提醒企业赶紧把安全放在首位,不能拿用户的生命跟产品“博弈”;另一方面提醒我们所有人,买什么都该留点心,别信广告的全能,也别相信品牌的无错。监管、企业、用户三方合力,才有可能把车开得越来越远、越来越安稳。这不是知识问题,这是日常提醒,看后多琢磨琢磨,也许以后能救命。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