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小米汽车面对的舆论风口,真的是硝烟四起,没有一刻安宁。半年多来,SU7连续发生两起严重的交通事故,像是给小米车的前路披上了一层沉甸甸的阴云,还真是不易啊。
尽管雷军公开痛斥那些黑公关和水军,但三大官方媒体却纷纷发声,狠狠地批评起小米汽车来。现在,小米和雷军自己也身处风口浪尖,真是站在了风暴最猛烈的中心,情况可以说是危险得很。
1. 雷军怒斥黑公关
距离小米SU7在安徽高速的那起事故不过半年时间,小米汽车又一次出现了严重的安全问题。
10月13日,一辆小米SU7 Ultra发生撞击后迅速起火,路人在救援过程中发现车门打不开,车主不幸遇难。对于这事儿,小米和雷军一直保持缄默状态,也没就关心的安全隐患做出任何回应。
反而,雷军在10月16日举行的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甩出了一把直指“黑公关”的锋利利刃。
他热情洋溢地呼吁大家抵制网络水军和黑公关,这番话看上去挺有正义感,不过,在事情发生后的这个时候说出来,就显得挺刺眼的。
关于所谓的“网络水军和黑公关”,雷军可不是空口说白话,小米的法务团队早就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
从2025年到现在,小米的法务部门已经处理了16465条舆情线索,进行法律评估。期间,重点关注了231个网络账号,针对其中92个恶意侵权账号提起了民事诉讼,并追究了相关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这串数字反映出小米在舆论领域的密切监控,仿佛在舆论战场上架起了一道道坚实的防护线,意在抵挡那些不良的声音。
2. 三大官媒痛批小米
小米法务动用厉害的手段,确实让一些自媒体和网友感到压力,但也没能把那些敢于直言的官方媒体吓退掉。
钱江晚报作为浙江的官方媒体,直接点名雷军,强调不能把合理批评和黑公关混为一谈,直言不讳地提醒小米,在面对安全隐患和质疑时,别搞模糊焦点,用黑公关的名义转移公众对产品问题的关注。
有上海市地方政府背景的“第一财经”发表文章,题为《小米,别让年轻人的第一台车变成最后一台》,像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打在小米脸上,直指消费者最关心的安全问题。
此外,有山东省济南市地方政府背景的《经济观察报》,发表了一篇标题为《小米之 “祸”》的文章,如同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直指小米三大祸:
第一,模式上的麻烦,小米通过高端模仿和低价策略看似风光,实则隐藏着潜在的风险警示。第二,理念上的问题,过分追求外表颜值而忽略产品的本质,加上过度搞营销,带来一些偏差。第三,生态环境方面的隐忧,“米链”打造出一个封闭的圈子经济圈,供应链被压榨,创新也受到限制。
三大官媒的批评犹如雷声滚滚,打得小米汽车的神经一阵阵颤抖,在舆论的狂风暴雨中摇摇欲坠。
3. 小米到了最危险时刻
作为最拿手的营销大咖,雷军在互联网流量运营上堪称一绝。大量的流量为小米带来了极高的关注度,也帮他们省下了不少广告投入。
只是得提醒一句,流量这玩意儿就像把双刃剑,一方面带来商机,另一方面也隐藏着不小的风险。
一旦负面新闻出现,小米就会被流量带来的反作用给卷进去。流量如同猛浪,一旦失控,就会让小米陷入舆论的深渊,难以自拔。
要是小米和雷军都觉得这一切只是“黑公关和网络水军”,那就难免显得有点避重就轻或者自我欺骗了。
再说,雷军那套宗教般的商业理念,再加上小米的宣传套路,渐渐开始让网友们觉得有点烦。
雷军曾提到,用一些宗教的思维方式来做生意,小米也被认为像是一种商业上的宗教,这事儿一出来,反响挺大,有不少争议。
在平时的推广中,小米总喜欢拿别人做比较,比如手机跟苹果比,造车跟特斯拉、保时捷、法拉利比,感觉就像是在一直追赶别人的脚步似的。
“大字吸睛、小字免责”这种广告套路,小米玩的那叫一个得心应手,不过关于自研是否真的自主开发,反倒成了一个大争议,让一些消费者对小米的信赖逐渐打了折扣。
再说,小米造车这块儿,出了不少事儿。半年不到,就连着发生了两起大规模的安全事故,让人挺担心的。
SU7安徽高速出事之后,大家对小米的自动驾驶技术开始产生疑问。此次事件让小米不得不召回超过11万辆车,就像一层沉重的枷锁,压得小米汽车喘不过气来。
成都爆燃事件一出,小米的车门和电池问题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好像整个小米汽车的安全水平一下子被吊到了悬崖边上,令人担心它的可靠性到底咋样。
如今,不光是网友在怀疑小米,连一些官媒也开始严厉批评它,明显表明小米已经陷入了相当危险的局面。在这场风浪之中,小米得好好反省一下自己,调整好方向,重新出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