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机皇集体“下岗”,增程器变高效打工人引发车圈大讨论

咱们来聊聊这个时下最热的汽车话题,不要说是机械党了,连路人都得抓耳挠腮、心里直犯嘀咕——以前拼死练肌肉、苦练绝技的发动机,现在竟然给降成了‘搬砖’的增程器,那些昔日名震江湖的机皇,却集体躺进了车展博物馆或二手市场当‘冷宫遗珠’。

这风水轮流转,怎么转得这么玄妙,让人分分钟生出点“时代的眼泪”。

昔日机皇集体“下岗”,增程器变高效打工人引发车圈大讨论-有驾

可记得前些年,谁家要是有一辆宝马直六或者大众高阶EA888发动机的车,那就像小区里的头号人物,出门挎个发动机的表情包都行。

发动机参数一亮,马力扯到天花板,热效率全靠‘学术派’代言,都是‘真男人开真车’的腔调。

可谁想到今天,“烧油快、跑得溜”的发动机,居然改行成了给电池当“打下手”的工具人,还是凑合能用那种。

昔日机皇集体“下岗”,增程器变高效打工人引发车圈大讨论-有驾

这不,有天清晨,邻居开着新买的增程车下楼,扑通一声悄无声息地溜了。

我家那辆老本烟火气的燃油车,启动时那叫一声响亮,活像谁家早晨炒完菜忘关油烟机。

心头最后一丝优越感,还没捂热呢,就被现实啪啪打脸。

增程车的发动机,刷新存在感方式就是“让你听不到”,真安静啊,实打实的社交恐惧症福音。

想想看,昔日被人嫌弃的“廉价机芯”,像东安那台1.2T三缸小破机子,以前整得跟老旧拖拉机似的。

冷启动搅得人心神不宁,三天两头渗点油,跑个十万公里就得准备买纸垫子,要不漏得地上像花脸猫。

热效率?别提了,人家二十年前的日系机器分分钟教它做人。

那时候,要是哪家新车敢明晃晃地说:“我就用这台发动机!”保准被车友论坛喷到夜不能寐。

可转眼到了2024年,连带响儿的发动机摇身一变,“发电宝”一枚,走进高档新能源SUV,名字也变洋气了,叫“高效增程器”。

打工命的逆袭简直比国产剧还狗血。

问题来了,这事靠谱吗?

咱们不妨剥丝抽茧瞧瞧。

首先,增程电驱到底图个啥?

是不是只要发动机能发电,挑几个靠谱工况转着,热效率搞上去,噪音没那么大,就万事大吉?

还真有点这味道。

市面上那些高人气的增程车型,像理想L9恨不得挂着“奶爸神车”的牌子招摇过市,主打的就是一个“发动机在幕后当苦工”——你以为它是主角,其实人家主业只剩给电池充电,车呢,还是靠电机说话。

数据也挺意思,1.5T的增程器,113千瓦发电功率,看着还凑合,可驱动电机三百多千瓦,那简直开坦克也行。

发动机?呵呵,老老实实按最省油的转速区间稳定输出,甭管堵车、山路、起步、加速,全都和它没啥关系,只要把电充满就行。

说白了,现在搞车配发动机都走“专一”路线,不拼全能。

你伺候好了某个最优点,别的缺点没人管,咋看咋像给主角当配角。

再琢磨琢磨那些老牌“性能担当”,真是尴尬极了。

大众的EA888那可谓神话级发动机,提升热效率都提升到快40%了,说停产就停产,转型比翻书还快;

沃尔沃直接甩掉33%发动机研发股份送给吉利,压根儿不爱玩内燃了;

马自达辛辛苦苦做出压燃黑科技,人家市场甩都不甩,最后不得不尴尬落幕。

想想车业的江湖变迁,真让人忍不住感慨,难道技术雪藏真是被用户逼的?

新生代买车眼里,参数那就是彩蛋,对比完电池续航、屏幕多大、座椅能不能平躺、氛围灯会不会七色呼吸,才懒得问那些“马力、扭矩、热效率”。

昔日机皇集体“下岗”,增程器变高效打工人引发车圈大讨论-有驾

以前的性能优等生,活跃在各种测评里秀肌肉,现在被增程器这种“默默挣钱型”抢了风头,不喷油门,不搞赛道,老实‘发电’就成。

你别说,这招真能省钱。

像问界M7装的那点小排量增程器,能比同级别油车便宜四万块,剩下的钱一通撒欢,彩电、沙发、按摩椅统统拉满配置,用户立刻投降叫好,“买发动机不如买生活”。

俗话说开了增程车才明白,能让自己轻松上路舒服回家,剩下都能被原谅。

就连论坛老司机都感慨,“以前觉得动力才算硬核,如今只要不用为充电脑壳发麻,这车我认了”。

听着是不是挺有讽刺意味?

但其实一点不夸张。

数据不会骗人。

主流中国品牌的高热效率增程机型,亏电油耗有的能压到三升以内,已经比好些纯油车还会过日子。

那些什么宝马直六、奔驰V8、EA888,被敬成了古董,每逢展会高高挂着,实地生活都找不见踪影。

说到这,其实还是场消费观念的深刻变迁。

原先买车,马力、排量、热效率、发动机行不行是王道,如今“全能”反倒成了累赘,没人愿意多花钱请个有点脾气、还养不起的内燃机大爷驻场添堵。

你说说,这些年攒下的顶级发动机,在智能网联、纯电主导的新秩序下,反倒成了时代滤镜下的老IP。

欲哭无泪吧大概。

可谁让市场规律是“用户永远正确”呢?

你愿意为遥不可及的驾驶激情埋单,但更多人想要的是开得静悄悄、用得贼省心、全家老小舒服地坐在彩电沙发里打游戏、追剧、吃冰淇淋。

不得不说,增程式混动给了发动机们一个全新定位,这些原本没资格进高档车房的“小透明”,转型做“高效打工人”,稳定、低成本、发电省心,市场一片鲜花。

是不是时代的残酷,让真本事派根本无用武之地?

其实细想,这倒未必全是技术被浪费——更多是社会需求变化。

一代人的消费习惯改了,技术浪潮跟着翻新,谁也别想逆流而上。

要说遗憾,也就是机械党们还在缅怀逝去的“发动机浪漫”吧。

可是,新生代车迷可不吃这套,年轻人:你能不能让我一小时内回家,堵车时别吵到我刷剧、开小差?

能就好,其他的都给你点赞。

当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舒适、智能、续航、车内娱乐这些赛道,“肌肉型硬汉”注定要“下岗转岗”。

你再牛,也扛不过用户的买单逻辑。

可以预见,接下来只要纯电续航不断升级,增程器还会更“躺平”,甚至后边有可能连这一点点磨人的“内燃机存在感”都没有了。

昔日机皇集体“下岗”,增程器变高效打工人引发车圈大讨论-有驾
昔日机皇集体“下岗”,增程器变高效打工人引发车圈大讨论-有驾

但谁也别说这世界就真的抛弃了发动机——只不过人们不再迷信“越牛越好”,而是把它当作工具,好用为王,剩下的则让技术宅们去怀旧去怀念。

写到这,突然明白一句老话,“念旧不如念机会”。

与其执着于那些不再流行的参数,不如让脚下的路更随意。

毕竟,大家真正需要的,是出行的舒适与自由,而不是在停车场互相攀比马力的时代焦虑。

车市变迁里,没有永远的主角,只有永远被需要的角色变形。

悄无声息地,时间拉开了新的大幕,谁能适应,谁就能笑到最后。

最后想八卦一句,不知道各位看官,你到底会选哪一个?

是愿意让发动机继续领衔主演,还是图个自在安心让它做幕后“充电宝”?

评论区等你们表态,毫无包袱地聊聊吧——你怎么看这个“发动机荣光变身打工仔”的新潮流?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