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风又起!机油粘度“人不如车”被热议,别被忽悠收“智商税”!

妖风又起!机油粘度“人不如车”被热议,别被忽悠收“智商税”!-有驾

今日,车圈里又刮起一阵妖风,不是什么新车发布,也不是什么技术革新,而是让不少老司机都懵圈儿的一件事儿——关于“机油粘度”这事儿,竟然能扯出“人不如车”的操作来?

我用车社今天就带大伙儿,好好扒一扒这背后到底藏着啥猫腻,顺带给您捋一捋,咋才能不被这“粘”住,买车、养车都舒坦!

咱们先不聊车,聊聊人。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忙得脚打后脑勺,回家只想往沙发里一瘫,啥也不想干。

这时候,要是有人能给你端杯水,捏捏腿,那感觉,简直了!

这不就是咱们常说的“被照顾”、“被宠着”嘛。

可你想过没?

你家那宝贝座驾,它是不是也渴望被这么“宠着”?

今天这事儿,就跟“宠车”有点沾边,但方向好像有点歪。

近来网上流传着这么个说法,说有些车主,为了让自己的爱车“发动机更顺畅”、“动力更澎湃”,竟然开始研究起机油的“粘度”来。

而且,不是随便研究,是那种,恨不得比自己穿啥牌子的袜子还上心。

妖风又起!机油粘度“人不如车”被热议,别被忽悠收“智商税”!-有驾

我一看这热度,嘿,不得了!

这话题,绝对有点东西。

说实话,用车社混了这么多年,也算是见过不少“奇葩”车主,但动不动就拿机油粘度当“续命丹”的,还真不算多见。

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驱动?

是真懂车,还是被“割韭菜”了?

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

你想想,汽车发动机,那玩意儿可不是闹着玩的。

里面几百个精密部件,在高速运转,摩擦、高温,那是时刻在“搏斗”。

机油,就是它的“血液”,负责润滑、降温、清洁、防锈。

这血液的“粘稠度”,也就是粘度,肯定是有讲究的。

妖风又起!机油粘度“人不如车”被热议,别被忽悠收“智商税”!-有驾

一般情况下,车企在设计发动机的时候,就已经给你选好了最合适的机油粘度。

这个信息,你翻翻用户手册,那上面写得明明白白。

比如,常见的有5W-30、0W-20之类的。

这前面的数字,代表低温流动性,后面的数字,代表高温下的粘度。

简单来说,就是低温时能不能“跑得快”,高温时能不能“撑得住”。

妖风又起!机油粘度“人不如车”被热议,别被忽悠收“智商税”!-有驾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些车主,突然对这“粘度”这么执着呢?

我琢磨着,这事儿,得从几个角度来分析。

你有没有刷到过那种视频?

一个穿着白大褂,顶着“XXX教授”、“XXX博士”头衔的人,对着镜头语重心长地说:“各位车主,你们还在用原厂推荐的机油吗?

那都是‘智商税’!

我们最新的XXX机油,采用XX纳米技术,粘度XX.XX,能让你的发动机效率提升20%!”

妖风又起!机油粘度“人不如车”被热议,别被忽悠收“智商税”!-有驾

听着是不是特唬人?

尤其是那小数点后面好几位的粘度值,一般人谁看得懂?

但听着就觉得,哇,这才是真技术!

然后,再配上个发动机原地“咆哮”的镜头,再来个车主激动的“哇塞”声,这效果,绝了!

很多车主,尤其是对汽车不太懂,但又特别爱惜自己车的人,就容易被这种“伪专家”忽悠。

他们觉得,既然原厂推荐的就那样,那肯定有更好的。

而且,人家都说得这么专业,听着就靠谱。

于是,就信了,就换了。

但你想过没有,车企工程师,人家是拿纳税人的钱,还是拿自己的工资?

他们设计一款发动机,是考虑了各种工况、各种环境、各种使用寿命的。

他们推荐的机油粘度,是经过无数次实验,权衡了性能、油耗、耐久度之后得出的最优解。

你突然换了一个“更高粘度”或者“更低粘度”的机油,会怎么样?

如果粘度太高,就好比给发动机灌了一碗“浓稠的粥”,流动的阻力就大了。

发动机要费更大的劲儿去“喝”它,这就意味着,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油耗自然就上去了。

而且,在一些狭窄的油道里,高粘度的机油可能不容易及时到达,润滑不到位,长期下来,反而会增加磨损。

如果粘度太低,就好比给发动机喝了一碗“稀汤寡水”,在高温高压下,它可能就“撑不住”了,油膜会变薄,润滑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出现干磨。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轻则异响,重则发动机报废,那可就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了。

所以说白了,这事儿,很多时候就是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把一个相对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然后趁机推销他们的“高科技”产品。

这不就是典型的“智商税”吗?

当然了,也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也有一些车主,他们不是被忽悠,而是自己确实对汽车性能有更高追求。

他们可能看过一些赛车、性能车的资料,知道在某些特定场景下,不同的机油粘度可能会带来一些细微的性能差异。

比如,在赛道上,为了追求极致的动力输出,可能会选择更高粘度的机油,来承受更高的温度和压力。

又或者,在一些极寒地区,为了保证发动机在低温下快速启动,可能会选择更低粘度的机油。

但是,咱们普通老百姓,日常用车场景,真的需要这么“极致”吗?

你天天在赛道上飙车?

还是天天在零下几十度的西伯利亚开车?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车,是在城市里代步,偶尔跑跑高速。

这时候,你非要去折腾那一点点可能存在的“性能提升”,是不是有点“舍本逐末”了?

我有个朋友,他买了一辆性能小钢炮,平时就在城里开开。

结果,他听别人说,换个10W-40的机油,动力会更猛。

然后,他就真的去换了。

车子开起来,感觉确实有点“沉”,油耗也明显高了,冬天启动,发动机声音都变了。

后来,他还是乖乖换回了用户手册推荐的0W-20。

他说,这钱花得,简直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这就像你本来身体挺好的,天天吃山珍海味,结果身体反而不行了。

有时候,最简单、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强行追求那些“不属于你的”极致,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更让人细思极恐的是,我这两天还看到一些讨论,说有些车主,在网上搜索过关于机油粘度的信息,或者在汽车论坛上发过相关帖子之后,就会突然收到各种“机油推荐”的短信、电话,甚至在其他APP上,也会推送相关的广告。

这到底是咋回事?

是信息泄露了?

还是大数据“杀熟”了?

你想啊,咱们现在生活在信息时代,你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被记录下来。

你对什么感兴趣,你有什么需求,这些信息,都可能被收集、分析。

当平台知道你对机油粘度有疑问的时候,自然就会推送相关的内容给你,包括那些“专家”的视频,那些“高科技”机油的广告。

这就像一个“信息茧房”,你越是关注某个东西,它就越是往你眼前推送,让你觉得,哇,原来大家都这么关注这个,原来这个东西这么重要!

然后,你就会更容易被卷进去,更容易被影响。

所以,当你在网上看到那些“机油粘度惊人论”、“发动机寿命取决于机油粘度”之类的文章,或者收到一堆“权威推荐”的机油广告时,你可得长点心眼了。

这些信息,不一定是真的。

它有可能是被精心包装过的营销手段,目的是把你引导到某个消费上去。

那到底咋办?

难道我们就真的啥也不懂,任人宰割吗?

当然不是!

用车社今天就给你捋一捋,怎么才能不被这“机油粘度”的“粘”给粘住:

翻手册!

翻手册!

翻手册!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你家车子,最了解它的是谁?

不是网上那个“XXX教授”,也不是那个“神秘大咖”,而是造出它来的工程师!

用户手册,就是工程师给你留下的“武功秘籍”,里面写的机油粘度,就是最适合你爱车的“内功心法”。

别怕麻烦,翻出来看看,绝对不亏。

妖风又起!机油粘度“人不如车”被热议,别被忽悠收“智商税”!-有驾

选择机油,尽量选择那些有良好口碑的大品牌。

比如美孚、壳牌、嘉实多等等。

这些品牌的产品,质量相对稳定,技术也比较成熟。

但是,即使是大品牌,也有不同系列、不同粘度的产品。

这时候,你还是要结合你的车型和用车需求来选择。

可以看看其他相同车型的车主,在用什么机油,口碑怎么样。

现在的机油技术确实在进步,但那些动辄“提升XX%动力”、“延长XX倍寿命”的说法,听听就好。

发动机的寿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机油只是其中之一。

别把希望都寄托在一瓶机油上。

机油粘度确实重要,但它只是一个参数。

不是粘度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

适合你的车,适合你用车环境的,就是最好的。

如果你的车,用户手册推荐的是5W-30,你非要换成15W-50,那结果,你懂的。

网上有很多车友交流的经验,可以参考。

但记住,每个人的用车环境、驾驶习惯都不一样。

别人的经验,不一定适合你。

最关键的,还是结合你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说到底,这事儿,咱们老百姓关心的是啥?

无非就是让自己的车子,能开得久一点,开得顺畅一点,少花点冤枉钱。

别被那些花里胡哨的概念给忽悠了,也别给自己瞎折腾。

你看,今天这“机油粘度”的事儿,说起来,其实就是个“适合不适合”的问题。

正如《红楼梦》里宝黛初遇,情根深种,并非因为门当户对,而是两人性情相投,灵魂契合。

车子也一样,最适合它的,才是最好的。

所以,下次再有人跟你扯什么“机油粘度决定一切”、“换了XX机油,你的车能飞起来”的时候,你就可以淡定地笑了。

因为,你已经知道了,这背后,可能藏着套路。

这年头,啥都讲究个“真”。

车子是你的,钱是你的,健康也是你的。

别让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给你添堵,给你添乱。

好了,今天用车社就先说到这儿。

这机油粘度的事儿,您听了,心里是不是有谱了?

这买车养车,说到底,还是个“用心”二字。

您要是觉得我这番话,说到了点子上,那您就琢磨琢磨。

要是觉得,哎呀,这老用车社,还挺实在,那也行。

反正,您觉得咋样,您自己心里清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