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年头,咱们买东西真是越来越看不懂了。
以前买个东西,钱货两清,这东西就完完全全属于你了。
可现在呢,听歌要包月,看电视要包年,连个网盘存点照片都得开会员。
这些咱们也就忍了,毕竟是虚拟服务。
但您敢相信吗,现在连买车都开始搞这一套了。
你花了几十万真金白银买回来的一台车,有些功能居然要你另外按月付费才能用,这就好比你买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开发商交房的时候把主卧室锁上了,然后告诉你,想住进去?
行啊,每个月交点“开锁费”吧。
这事儿听着离谱,但它就实实在在地发生了,主角还是大名鼎鼎的德国大众。
事情是这么回事。
大众有款卖得还不错的纯电动小车,叫ID.3。
最近,大众在欧洲,像英国、德国这些国家,针对这款车的新款车型,搞出了一个新花样,叫“性能付费订阅”。
具体来说,这款ID.3 Pro和Pro S车型,在官方文件里,比如车辆注册信息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它的最大马力是228匹。
可当欧洲的车主们把新车提回家,一开起来却发现,车子能使出来的劲儿只有201马力。
那中间凭空消失的27匹马力跑哪儿去了呢?
答案让人哭笑不得:被大众用软件程序给“锁”在车里了,成了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隐藏功能”。
想把这27匹马力释放出来,体验完整的性能?
可以,掏钱就行。
大众给出了非常“贴心”的价目表:每个月付16.5英镑,换算成人民币大概就是160块钱。
如果你觉得每个月续费太麻烦,也可以选择包年,一年165英镑,差不多1600块人民币,还大方地送你一个月免费体验。
当然,对于不差钱的车主,大众还准备了“终身买断”套餐,一次性支付649英镑,大概六千三百多块钱,这个“马力会员”就永久解锁了,而且是跟着车走,以后你把车卖了,下一任车主还能接着享受。
大众还特意强调,这个升级不影响续航,而且因为车辆出厂登记的就是228马力,所以你解锁了也不用去麻烦保险公司,省心。
听起来好像还挺方便,但国外的网友们可不买账,社交媒体上直接就炸开了锅。
大家伙儿的愤怒点非常朴素和直接:这台车的电机、电池,所有的硬件都是我花钱买的,这228马力的性能本来就是这台车应该有的,是你生产出来的。
你凭什么用一段软件代码把它的一部分功能给封印起来,然后再反过来让我花钱去解锁?
这不就是赤裸裸地把已经卖给我的东西,再卖我一遍吗?
有网友算了一笔账,每个月160块人民币的订阅费,都够开三个视频平台的会员了。
为了这区区27匹马力,付出这样的代价,感觉自己被当成了傻子,被车企明目张胆地“割韭菜”。
当然,平心而论,搞这种“骚操作”的,大众也不是头一个。
要说汽车界的付费订阅鼻祖,那还得是特斯拉。
早在很多年前,特斯拉就开创了通过网络给车辆升级功能,然后收费的模式。
比如它那个听起来很厉害的“完全自动驾驶功能”,就是一个价值好几万的软件包,需要车主额外花钱购买。
不过,特斯拉的模式大多是一次性买断,更像是我们买电脑时选择不同配置,大家虽然觉得贵,但勉强还能理解。
可自从这个口子被撕开以后,其他车企就有样学样,而且玩法越来越让人看不懂。
国内的蔚来汽车,也推出了智能驾驶系统的按月订阅服务,一个月好几百块。
豪华品牌也坐不住了,奔驰给它顶配的电动车EQS,推出了一个后轮转向功能的付费订阅,想让车子转弯更灵活?
每年交将近五千块钱。
最让大家觉得无法接受的,还是宝马之前在国外搞的座椅加热、方向盘加热订阅。
这就彻底点燃了车主们的怒火,逻辑很简单:我买车的时候,座椅里的电热丝、方向盘里的加热模块,这些硬件我都已经付过钱了,它们就实实在在地安装在我的车里。
结果到了冬天,我想开个加热暖和一下,你却通过软件弹出一个窗口告诉我“请付费”,这简直是在挑战我们正常人的消费观念和底线。
车企们为什么这么热衷于搞这些呢?
说白了,就是眼红互联网公司赚钱的方式。
卖车是一次性买卖,车卖出去了,后续就很难再从这个车主身上赚到大钱了。
但如果把车上的很多功能都变成需要持续付费的服务,那这台车就成了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能为车企源源不断地创造收入。
有市场机构预测,再过十年,全球汽车订阅服务的市场规模可能会达到几百亿美元,这可是一块巨大的蛋糕,谁都想来分一口。
但车企们的小算盘打得响,消费者心里的那杆秤也明镜似的。
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愿意为这些汽车付费服务的车主比例正在逐年下降。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感这种模式,大家的想法都一样:“这东西明明已经装在我的车上了,是我花钱买的硬件,凭什么还要我再掏一次钱才能用?”这种感觉,就像是你买了个智能手机,结果厂家告诉你,想用长焦镜头拍照,得按次付费,这谁能接受?
话说回来,大众敢在欧洲这么干,也是因为它在自己的老家底气足。
ID.3这款车,凭借着品牌影响力和不错的综合表现,在欧洲市场确实是炙手可热,销量一度超过特斯拉,是欧洲最受欢迎的纯电小车之一。
在这样一个优势市场里,面对着品牌忠诚度比较高的消费者,大众想试探一下大家的付费底线,似乎也就不难理解了。
然而,这套玩法要是想原封不动地搬到咱们中国市场来,那可就得掂量掂量了,大概率是行不通的。
为什么?
因为咱们中国的汽车市场,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了,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卷”到飞起。
大众ID.3在国内能有一席之地,靠的不是别的,正是动辄几万块钱的巨大优惠,是靠“打骨折”的价格换来的销量。
在咱们这儿,同价位里,比亚迪、吉利、小鹏这些国产品牌,拿出来的产品一个比一个能打,配置给得足足的,智能化体验做得风生水起,而且从来不搞什么“硬件付费解锁”的幺蛾子。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大众真的敢在中国市场推出“马力税”,跟中国消费者说“想体验完整动力?每个月请扫码支付160元”,那结果几乎是注定的。
消费者只会用脚投票,扭头就走进旁边比亚迪的展厅,买一辆配置更高、性能更强,而且所有功能都明码标价、一次性给到位的国产车。
这背后,其实反映了我们中国汽车市场的独特优势。
正是因为我们有了强大的、敢于创新的本土汽车品牌,形成了充分而激烈的市场竞争,才让消费者成为了真正的“上帝”,拥有了极大的选择权和话语权。
任何不尊重消费者、试图把消费者当韭菜割的商业模式,在这里都会被市场无情地教育。
所以,当国外的车主们还在为自己的马力被“扣押”而愤怒时,我们其实应该感到庆幸,正是这片“卷”到极致的市场,为我们广大消费者建立起了一道坚实的保护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