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碳达峰?什么又是碳中和?为什么全国上下都要这么关注这两个词?汽车行业要怎么做到?这些问题,如果你问街边的普通人,大概率会听到“嗯,好像就是要环保吧”“电动车不就是低碳?”类似的表面答案。可真的要掰开了,揉碎了,聊明白,怕是没几个人能说上两句。这回在嘉兴举行的汽车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交流活动,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也不过是在解决一个很基础、但也很棘手的问题——到底标准怎么定,怎么让大家一起玩得明白,一起把这件事做对。
其实每一次这种会议,一群行业大咖聚在一起,谈的,无非还是汽车行业未来怎么和低碳两字绑得更牢;怎么用标准化把各路玩法给框起来,“不能你用A方法量碳我用B方法测碳,结果横竖对不上,那还怎么说谁在认真减碳?谁是实打实做事,谁是在炒概念、玩数字游戏?”这才是关键。
可换个角度想,为什么要把汽车碳达峰、碳中和看的这么重?其实原因很简单,中国的汽车产销量全球第一,车多路堵,排放压力山大。而且汽车不仅仅是会跑的机器,背后还有庞大的零部件产业链,有电池、有新能源、有各种材料和工艺,整个产业链拉出来,涉及无数环节。任何一个环节都能决定整体的碳排水平。所以,要想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变成口号,第一步,就是得把汽车产业这条大链条梳理清楚,让流程、标准、做法、数据都统一起来。
那标准到底有什么用?标准本身其实不神奇,但它很要命。没有标准,谁都能随便往自己脸上贴绿标签,真有实力的企业被埋没,拍拍脑袋造作的数据充斥市场。反过来,有了统一标准,谁家车子到底多环保,谁是真干净的、谁是抹了粉的,一目了然。这不只是为了裁判,你还得让国际上看得懂、认可。这年头,买车可不光是看颜值、看动力,连碳排都变成重要指标。咱们说自己的车好,还得讲出一套全流程、数据能对标的说法,要不然一走出国门就被人家拿着国外标准指着鼻子说“不合格”,岂不是尴尬?
而且,说到标准又涉及到一个老大难问题:碳足迹怎么算?碳核算怎么做?大家习惯了从尾气排放看环保,觉得电动车就天然清白,其实不然。做辆电动车,从矿山挖锂矿、原材料冶炼,到工厂制造,再到上路使用、最后回收报废,整个生命周期加起来,才是完整的碳账本。电池充电用的是火电还是风电?工厂是不是高耗能高排放?这些都是门道。要是不把各环节的标准定细、定明白,说不定最后“绿色”其实只是账面上的文字游戏。
那头企业怎么看?企业不傻,只要能挣钱,谁都想做“绿色”的生意。只不过,这钱到底怎么才能让干实事的人挣到,不让投机钻漏洞的钻空子?这又回归到标准上来。“游戏规则”要定细,要让做得好的企业有市场,有口碑,也能吸引投资和技术,整体产业才能良性循环。
这场活动里,既有政策部门发话——告诉大家“未来风往哪边吹”;也有技术大拿撒干货——怎么把全球碳标准协同、本土汽车低碳政策落细;还有整车、动力电池企业坐阵,提出实践方案。大家一块研究,怎么让碳足迹电动汽车能被国际认可,怎么解决关键环节的痛点,比如电池管理,比如材料选用。目的很明确,汽车行业要真正绿色转型,不能只看最终车辆,要从供应链开始,环环紧扣,否则都是纸上谈兵。
还有一点特别值得琢磨,就是政企“深度对接”这事儿。新能源汽车这几年风头正劲,但真正要做强做大,还是离不开地方政府政策支持、产业链协同。政府这边想吸引龙头企业进驻,企业这边希望政策、税收、市场环境都能配套、做得踏实。秀洲区这次能在活动里办闭门招商,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能把资源、政策和需求直接对接,不搞空喊,要做就做落地的。
说到这儿,大伙可能还要追问,汽车“绿色产业集群”有啥实际意义?其实很直白,中国汽车产业如果想在未来全球市场保有竞争力,绿色是门槛,不达标出不了海,高碳产品卖不动。集群发展,可以让上下游企业互相借力,技术、资源、高效整合,形成大生态。比如动力电池这块,要做新能源车,首先电池得跟国外比过,容量、寿命、回收、环保,通通要过关。产业一旦聚成链条,还能带动相关政策一体化,不至于“各自为政、互不买账”,这样才能一起冲出圈去。
而且,标准、政策一旦全国一盘棋,整个汽车行业就不是一支两支独立冲击的队伍,而是一个有凝聚力的整体,有能力和世界上那些老牌车企真正掰手腕。说到底,谁能把低碳玩明白,谁就能抢占市场先机。
其实这背后还有技术创新的驱动,没有技术突破,都是空谈。清华、浙江这些强校和研究院,能搞标准、能搞技术、能做试点,这力量不可小看。技术好,标准跟得上,政策兜得牢,市场自然强。长三角这种地方,一体化发展干了六年,已经慢慢跑出了一些机制创新的范本。举个例子,动力电池全产业链碳足迹核算规则先做试点,没准很快就能推向全国。
可说到底,这场活动能取得啥实际结果?是不是开会一阵阵热闹,回头还是各干各的?我觉得不一定。今年是“双碳”目标五周年,是长三角国家战略六周年。这样的节点举办活动,有点象征意义,但更重要还是能把“政产学研用”几个环节真正糅合到一起。标准打通了,企业知道怎么玩,政策定好了,科研能跟得上,市场自然能健康发展。
当然,还有很多人在担心,一堆标准下来,会不会托慢创新速度?那些创业企业、小型企业会不会被拒之门外?标准会不会形成技术壁垒,强者恒强、弱者更弱?这都是值得摆在桌面上的问题。但我觉得,健康的标准不是一味限制、设门槛,而是要给创新留空间,鼓励新的技术能落地应用,同时帮助小企业提高门槛、提高认可度。真正难的是度怎么把握,既不能让潇洒创新变成野蛮生长,也不能让标准变成捆住手脚的绳索。
再有,中外标准怎么互认?中国企业早已全球化布局,标准要跟国际接轨,不然国际市场就是一道卡脖子的鸿沟。现在不少中国车企都盯着海外,出海成了新战场。所以,国内标准赶紧拉升、国际协会多对标,政策、技术、应用都该同步搞,否则只能在家门口玩得起,别人一眼就看出来你到底几斤几两。
想来还有一点,大家总说“双碳”是新赛道,谁能抢跑谁牛气。可光有标准还不够,得有全社会的配合。消费者用车习惯,充电基础设施,绿色能源供应,回收渠道、科研创新、企业文化,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拼图。少了哪一块,汽车产业的低碳转型就是单腿走路。
所以说,看嘉兴这次活动,不是说结果马上见效,而是起了一个总开关的作用。让大家坐下来,把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等事儿聊清楚,让标准落得下地,有用且实在。不是喊口号,而是架桥铺路,政府、企业、科研一条心,让中国汽车行业从高速度走向高质量,真正成为绿色智能发展的新样板。
最后,聊到这儿还是要问一句,什么才是好的行业标准?是不是只要定得够细就好?标准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工具。别怕挺复杂,别怕一开始认知门槛高。只要多开这种实打实的对话和交流平台,让“懂规矩、能创新、干实事”的人联合起来,标准就一定能长成行业的好靴子,谁穿都合脚,一路能跑得更远。不只是政府说了算,也不只是企业要赚钱,大家把路子对齐了,整个产业才能走在世界前列。
碳达峰、碳中和说到底不是谁先喊出名词,而是谁能把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做得清清白白、实实在在。标准不是终点,而是出发点。汽车行业,做好了标准有可能成为中国制造新的金字招牌。做不好,只能被人卡着脖子进步。希望嘉兴这次只是个开始,未来去看,还会有更大的进展。绿色,不应该只是形容词,而是动词。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