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 2025 年,比亚迪发布的第二季度财报引发了广泛关注。数据显示,公司二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 30%,毛利率降至 16.3% 的近年低位,这一表现让不少投资者担忧。然而,与此同时,比亚迪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份额却达到了 18.3%,稳居全球第一。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隐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特有的成长逻辑。让我们以更通俗的方式解读这份财报,看看比亚迪的利润拐点何时到来。
利润承压:多重因素叠加的短期阵痛
2025 年第二季度,比亚迪经历了一次明显的利润下滑。净利润约 64 亿元,同比下降 30%,环比下降 31%。更引人关注的是,毛利率降至 16.3%,这是自 2022 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毛利率可以简单理解为公司每卖出 100 元产品能赚取的利润比例,这个比例的下降意味着公司盈利能力暂时减弱。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为了促进国内销售,比亚迪在上半年推出了渠道返利政策,每辆车平均返利 666 元,覆盖了约 170 万辆车。这相当于公司主动降低了部分利润来刺激市场销售。其次,公司最新推出的 "神眼" 智能驾驶系统虽然提升了产品竞争力,但相关零部件成本有所上升,而这些新增成本尚未完全通过销量增长和价格调整来消化。最后,从 4 月下旬开始,为了应对市场竞争,比亚迪对部分车型进行了价格调整,这也直接影响了短期利润。
从单车利润来看,第二季度汽车业务每辆车的利润约为 4800 元,相比第一季度的 8800 元几乎腰斩。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了公司面临的利润压力。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利润下降,比亚迪的销量和收入仍保持增长:二季度交付量环比增长 14%,收入约 2010 亿元,环比增长 18%,同比增长 14%。这种 "量增利减" 的现象,显示出公司在市场份额和短期利润之间做出了权衡。
横向对比来看,比亚迪的毛利率表现仍优于许多同行。数据显示,2025 年第二季度上汽集团的毛利率为 8.3%,广汽集团更是低至 - 1.7%。这说明比亚迪的利润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是行业普遍现象,而非公司独有的问题。
海外市场:打开增长新空间
在国内市场面临压力的同时,比亚迪的海外业务正在成为新的增长引擎。2025 年上半年,比亚迪海外市场销量达到 47 万辆,同比增长 132%,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 2024 年全年的海外销量总和。特别是在欧洲市场,近几个月新车注册量同比增长约 3 倍,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欧洲市场的突破尤为引人注目。在西班牙,比亚迪月销量突破万辆,市场占有率达到 9.7%;在意大利,上半年注册量超过 9000 辆,市场占有率突破 10%。宋 PLUS DM-i 等车型在当地持续热销,说明比亚迪的产品已经成功打破了欧洲消费者对中国汽车的刻板印象。
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本身也在快速增长。2025 年 4 月,欧洲 9 国新能源车销量达 21.1 万辆,同比增长 30.7%,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 26.3%。这意味着每卖出 4 辆车就有 1 辆是新能源汽车,这样的市场环境为比亚迪的海外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
更重要的是,海外市场的良好表现不仅带来了销量增长,还可能改善公司的利润结构。通常来说,海外市场的定价空间更大,尤其是欧洲市场对高品质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旺盛。如果海外月度交付量能够稳定在高位,将有助于提升比亚迪的单车利润和整体毛利率。
比亚迪在海外市场的策略也颇具针对性。例如,在充电设施尚不完善的部分欧洲市场,公司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PHEV)更受欢迎。这种车型既可以用电行驶,也可以加油,很好地解决了消费者的续航焦虑,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应对当地的关税壁垒和合规成本。
产品迭代:迎接旺季新机遇
除了海外市场,产品迭代升级是比亚迪下半年的另一大看点。根据计划,公司将在 2025 年成都车展期间推出 8 款 2026 年改款车型。这一系列新产品的投放正值传统销售旺季,有望带动销量进一步增长,同时通过产品结构优化提升盈利能力。
从行业趋势来看,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在增长。2025 年第二季度,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 486.8 万辆,同比增长 30%。比亚迪以 18.3% 的市占率位居全球第一,领先于特斯拉等竞争对手。不过,市场竞争也在加剧,尤其是在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领域,比亚迪的市占率从之前的近 40% 下降到 28.9%,显示出其他中国品牌正在快速崛起。
面对这种竞争格局,比亚迪的新产品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改款车型不仅可以提升产品竞争力,还能通过技术升级和成本优化改善利润水平。例如,随着 "神眼" 智能驾驶系统的大规模应用,相关零部件成本有望逐步下降,从之前的成本负担转变为产品优势。
季节性因素也可能成为下半年的利好。通常来说,第四季度是汽车销售的传统旺季,加上成都车展的新品效应,比亚迪有望在下半年实现销量和利润的双重改善。摩根士丹利的报告指出,如果成本优化与结构改善能够在第三季度兑现,毛利率有望回升。
估值与风险:谨慎中见机遇
基于对公司业绩和市场前景的分析,摩根士丹利将比亚迪 H 股目标价定为 137 港元,A 股目标价定为 136 元人民币,较当前 H 股价格有约 20% 的上涨空间。这一估值是基于不同情景的加权计算:乐观情景占 25%,基准情景占 50%,悲观情景占 25%。
简单来说,这种估值方法考虑了不同市场环境下的可能性。在基准情景下,采用现金流折现法计算,假设长期增长率为 3%;乐观情景下,采用分部估值法;悲观情景下,则按 2026 年约 12 倍市盈率计算。这种谨慎的估值方式反映了当前市场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复杂预期。
当然,比亚迪面临的风险也不容忽视。首先是行业价格竞争可能超出预期,尤其是在国内市场,价格战已经对利润造成压力。其次,海外市场面临政策不确定性,贸易保护主义和认证要求的变化都可能影响销售。第三,智能化功能的成本下降速度如果不及预期,将继续拖累利润率。此外,汇率波动和季节性需求不及预期也是需要关注的风险点。
不过,这些风险大多是短期或可控的。从长期来看,比亚迪的全球化战略和持续的产品创新仍将是其核心竞争力。随着海外市场份额的提升、新产品的投放以及成本结构的优化,公司有望逐步走出当前的利润低谷。
结语:阵痛之后见曙光
比亚迪第二季度的财报虽然显示出短期利润压力,但也揭示了公司在全球市场的强劲竞争力和战略布局的成效。毛利率的暂时下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公司在技术投入、市场拓展和产品结构调整上的阶段性投入。这种 "先投入后收获" 的模式,在高科技和新能源行业并不罕见。
随着海外市场的持续拓展、新产品的集中上市以及成本优化措施的逐步见效,比亚迪有望在 2025 年下半年迎来利润拐点。对于投资者来说,当前的市场波动可能带来长期布局的机会;对于消费者来说,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意味着能以更合理的价格获得更优质的产品。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比亚迪正在经历从 "量的积累" 到 "质的飞跃" 的关键阶段。短期的利润承压或许是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而全球化布局和技术创新将为公司打开更广阔的长期增长空间。对于比亚迪来说,当下的挑战,更像是黎明前的最后一段夜色。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