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9月1日)起,全新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正式实施,取代已经实施六年的2018版标准。这项关乎数亿人出行安全的新规,不仅对车速、重量、电池安全提出更高要求,还首次增加了头盔固定装置、防飞溅等细节规定。
01 六年磨一剑,新国标升级了什么?
2018年发布的电动自行车国标首次明确了“非机动车”的属性界定,为行业划出了清晰红线。六年来,我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已从2.5亿辆增至3.5亿辆,年均产量保持在3500万辆左右。
新国标在2018版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细化,对整车安全、机械安全、电气安全、防火性能、防篡改要求等进行了强制性标准规范。
值得注意的是,新标准并未对最高车速(25km/h)和整车质量(55kg)两大关键指标做出调整,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但对电池组盒、充电器接口等安全细节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02 安全再升级,电池成为监管重点
新国标最引人关注的是对电池安全的强化规范。近年来,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呈上升趋势,其中电池故障是主要原因。
新标准要求电池组盒与电池组必须匹配,能够防止改变电池容量或电压;同时要求电池与充电器接口具备防触电保护,避免正负极误接。
这些规定直击现实痛点。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共接报电动自行车火灾2.5万起,较2022年上升12.6%。新国标通过技术手段从根本上杜绝非法改装行为,减少安全隐患。
03 细节见真章,骑行安全无小事
新国标的细致程度超乎想象,甚至连骑行中的小细节都考虑在内。标准首次要求车辆应具备头盔固定装置,方便骑行者存放头盔。
同时规定车辆在骑行时,泥土或水不能飞溅到骑行者身上,体现了对骑行体验的人性化关怀。
针对青少年出行安全,新标准还要求后座搭载12岁以下儿童时,必须安装固定座椅,确保儿童乘坐安全。这些细节规定显示出标准制定者对现实骑行需求的深入洞察。
04 平稳过渡期,存量车辆何去何从?
对于广大消费者关心的存量车问题,相关部门明确表示:新标准实施前购买的不符合新标准的电动自行车,仍可继续使用。
各地将采取自然淘汰的方式,逐步淘汰不符合新标准的车辆,不会搞“一刀切”式的强制淘汰。这意味着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将得到充分保障。
同时,新国标还将推动行业技术创新,促使企业生产更安全、更环保、更智能的电动自行车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选择。
新国标实施后,监管部门有了更明确的管理依据,生产企业有了更清晰的技术指引,消费者也能享受到更安全的出行体验。
街头飞驰的“小电驴”正在告别野蛮生长时代,迎来安全与效率并重的新发展阶段。这场静悄悄的变革,将重塑中国城市的出行生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