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沃尔夫斯堡大众汽车工厂的装配线正在逐渐陷入沉寂。 10月下旬,大众汽车管理层告知员工,由于芯片供应中断,公司计划暂停沃尔夫斯堡工厂的生产。 高尔夫车型将首先停产,随后是途观、途安和探岳等核心车型。 这是大众汽车自2021年芯片危机以来面临的最严重生产中断。
大众汽车的半导体芯片库存仅能维持不到两周的生产。
公司代表已与德国劳工局联系,申请为部分员工实施短时工作制。 行业人士估计,初期可能有数千名员工受影响,若危机持续,受影响人数可能增至数万人。
芯片断供的源头可追溯到一场横跨欧亚的地缘政治博弈。
9月30日,荷兰政府以“防止关键技术转移”为由,依据《商品供应法》对安世半导体(Nexperia)采取强制措施,包括冻结企业资产、暂停中国籍高管职务,并实质剥夺了中国闻泰科技对安世的控制权。
安世半导体是全球领先的分立与功率芯片制造商,其小信号MOSFET和ESD保护器件出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
在汽车行业,安世半导体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每辆汽油车平均使用约400颗其生产的芯片,电动车则接近1000颗。
作为对荷兰政府行动的回应,中国商务部于10月4日对安世半导体实施出口管制,禁止特定产品出口。
这一决定直接影响了安世半导体在东莞的封测工厂,该工厂承担了安世全球70%的封装测试任务,年出货量超过500亿颗芯片。
安世半导体的芯片虽小,在汽车制造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从发动机控制、变速箱管理、刹车系统到安全气囊和空调等关键模块,以及车窗升降器、座椅加热器和车载显示屏等日常功能,都离不开这些基础芯片。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主席希尔德加德·米勒指出:“如果Nexperia的供货中断不能尽快解决,德国汽车产业将在短期内面临严重的生产限制。 ”
危机迅速波及整个汽车行业。
10月17日,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预警称,若纠纷未能迅速解决,欧洲车企的生产可能面临中断。 日本汽车工业协会也发布公告,确认收到荷兰零部件厂商的通知,安世半导体的产品存在无法保证交付的可能性。
大众汽车的应对措施暴露了全球汽车产业链的脆弱性。 
大众试图通过协调替代芯片来缓解危机,但替代芯片的成本比安世产品高15%,且交付周期延长至3个月。从其他制造商采购芯片需要经过耗时的测试和认证流程,无法立即填补供应缺口。
德国政府宣布五年内投入200亿欧元扶持本土芯片产能,目标2030年实现三成车规芯片国产化。 业内普遍认为这一计划“为时已晚”,因为车规级产线建设与认证至少需要5年时间,且单条12英寸产线成本超过百亿美元。
这场危机揭示了汽车行业“极致效率崇拜”的弊端。
过去十年,为追求成本最优,大众将芯片供应链高度集中于中国,本土自给率不足5%。 引以为傲的“零库存管理”在断供面前变成致命短板,日本车企同样因这一模式在芯片短缺中毫无缓冲余地。
汽车行业正在重新评估供应链管理策略。
宝马开始建立芯片战略储备库,奔驰通过软件升级兼容多类型芯片,大众则计划将供应商从3家扩至8家,构建“多区域备份”体系。但这些措施都将增加成本,供应链多元化预计将使芯片采购成本上升8%-12%。
安世半导体风波不仅是商业纠纷,更是地缘政治博弈的缩影。
美国被指是荷兰政府干预安世半导体运营的幕后推手,试图通过此举打压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 然而,这一行动也反噬了欧美自身产业,欧洲汽车制造商面临严重的生产限制。
中国商务部已明确要求荷方纠正错误,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通话时强调,荷方措施严重影响全球产供链稳定。 中方敦促荷方从维护全球产供链安全稳定的大局出发,尽快妥善解决问题。
全球汽车产业刚从上一轮芯片短缺中恢复,又面临新的危机。
2021-2022年的芯片危机曾导致全球汽车产量减少超1500万辆,行业损失约2100亿美元。 安世半导体危机可能引发新一轮全球汽车减产,加速全球芯片产业格局重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