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作为一款主打高性能的电动跑车,凭借52.99万元的亲民定价和1548匹马力的强劲性能,自发布以来备受关注。然而,近期其因两项争议被推上风口浪尖:一是通过OTA更新限制动力输出,二是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被质疑为“假风道”的“情绪件”。这两大问题不仅引发用户不满,也暴露了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技术营销与用户预期之间的落差。
争议一:碳纤维前舱盖的“功能虚实”
用户质疑与官方回应
有用户通过实测视频指出,碳纤维前舱盖的开孔设计并未实现有效的气流导出,质疑其为装饰性“假风道”。对此,小米回应称该设计旨在复刻原型车造型,并提供“部分气流导出和辅助散热功能”,但承认前期宣传存在信息表达不清晰的问题。
空气动力学效能存疑:其风道设计需依赖高速环境(如赛道)才能发挥作用,而日常驾驶中车辆很难达到150km/h以上的速度,实际效果有限。
散热争议:部分观点认为碳纤维的散热效率可能弱于铝制部件,若风道未达预期,甚至可能影响刹车系统散热。
用户补偿与供应链挑战
小米推出限时改配方案(5月9日-10日),允许未交付用户更换铝制舱盖,并为已购用户补偿2万积分。然而,碳纤维部件的生产涉及复杂工艺(如12道手工铺层工序),导致交付周期延长至8-12周,暴露出供应链调度压力。
争议二:OTA更新限制马力引用户反弹
功能调整与用户不满
小米通过OTA将未登录或代客模式下的动力限制为940-1072匹,禁用竞速和赛道模式,并要求车主通过赛道成绩解锁全部1548匹马力。此举虽出于安全考量,但用户认为高价购车却无法完全释放性能,与“高性能跑车”定位相悖。
小米的应对措施
在舆论压力下,小米撤回更新并致歉,承诺4-8周内推出修复版本,同时强调“排位模式”的初衷是平衡性能与安全,但承认沟通不足。
用户补偿与市场反应
小米通过灵活策略缓解危机:
改配与积分补偿:允许用户更换铝制舱盖,赠送积分以安抚已购车主。
销量韧性:尽管争议不断,SU7 Ultra周销量仍突破8000台,订单交付周期长达一年,显示市场需求强劲。
然而,二手市场保值率低于预期,反映出高端市场对品牌认可度的保留。
行业反思:技术营销与用户信任的平衡
1. “情绪件”的合理边界
碳纤维前舱盖争议本质是用户对“技术营销”与“实际效用”落差的反馈。车企需明确区分功能性与装饰性设计,避免过度包装。
2. 用户共创的挑战
小米为响应用户需求,仓促推出碳纤维部件,却因生产与设计适配不足引发问题。这提示车企需在用户共创与工程严谨性间找到平衡。
3. 安全与性能的博弈
马力限制事件凸显了高性能电动车面临的监管与用户需求矛盾。车企需通过驾驶培训、分级性能模式等更系统的方式保障安全,而非简单“锁电”。
4. 透明沟通机制的建立
小米的快速响应(如72小时危机处理)值得肯定,但未来需建立更完善的用户意见收集机制,避免单方面决策引发信任危机。
结语
小米SU7 Ultra的风波,既是新兴车企冲击高端市场的必经考验,也为行业提供了深刻启示:在技术快速迭代的新能源赛道,用户需求的精准捕捉、产品功能的真实传达,以及供应链与用户体验的协同管理,将成为车企突围的关键。雷军所言“用户教会我们的,远比风洞实验室更多”,或许正是这场争议的核心价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