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波克
编辑|波克
莫斯科街头现在变样了,满大街跑的不再是德国大众、日本丰田,而是中国的奇瑞、哈弗和吉利。
短短三年时间,中国汽车就拿下了俄罗斯市场的半壁江山,销量榜前十名里九个都是咱们的品牌。
可就在大家都觉得中国车在俄罗斯混得风生水起的时候,俄罗斯人却开始挑刺了——说咱们的车两年就锈穿了,耐用性只有德国车的一半。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中国汽车在俄罗斯究竟是真的站稳脚跟了,还是只是暂时填补空缺的过客?
俄罗斯人开始挑剔中国车了
2025年初,俄罗斯拉马克防腐中心发布了一份测试报告,这份报告在俄罗斯汽车圈里炸开了锅。测试人员把17个中国汽车品牌放在俄罗斯的极端环境里跑了两年,结果发现有5个品牌的车型底盘已经锈出了洞。同期测试的德国车呢,表面就有点轻微氧化,根本没啥大问题。
俄罗斯的出租车司机们抱怨得更直接。他们说中国车开到15万公里就得报废换新的,可欧洲车能一直开到25万甚至30万公里。有个莫斯科的出租车公司老板算了笔账,买一辆中国车虽然便宜个三四万卢布,可五年下来的维修保养费用加起来,比当初买车的钱还多。
《俄罗斯汽车新闻》的记者跑去采访了几十个中国车主,大家的反馈都差不多——车子开个三四年,金属部件就开始出问题,尤其是底盘和轮毂附近,锈蚀特别严重。有个开哈弗的车主说,他的车才开了两年半,底盘护板就锈穿了一个巴掌大的洞,吓得他赶紧去换了整块护板。
俄罗斯汽车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的投诉率比2023年上升了百分之三十五。投诉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防锈性能差、零部件老化快、极寒天气下故障率高。这些问题让原本对中国汽车抱有好感的俄罗斯消费者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选择。
媒体的态度也变得微妙起来。俄罗斯主流汽车杂志开始频繁对比中国车和欧洲车的质量差异,甚至有媒体直接用了"中国汽车能否经得起俄罗斯严冬考验"这样的标题。舆论风向的转变让中国车企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西伯利亚的冬天太狠了
俄罗斯这地方对汽车来说简直就是地狱级难度的考场。西伯利亚地区冬天最冷能到零下七十度,这种温度下,汽车玻璃水会瞬间结冰,机油会变得跟糨糊一样稠,电瓶的电量会掉得飞快。很多中国车主早上起来发现车子根本打不着火,得用热水浇发动机盖才能勉强启动。
更要命的是俄罗斯冬天撒融雪盐的习惯。俄罗斯的道路养护部门为了快速融雪,撒起盐来那叫一个不心疼。一个冬天下来,每公里道路要撒掉几十吨融雪盐。这些盐水溅到车底盘上,再经过反复的结冰融化,腐蚀速度快得吓人。国内用的普通钢板和涂装工艺,在这种环境下根本扛不住。
有个在新西伯利亚工作的中国工程师讲了他的亲身经历。他2023年买了一辆国产SUV,平时也挺注意保养的,每个月都会去洗车店冲洗底盘。即便这样,到2025年春天检查的时候,还是发现底盘多处出现锈斑,排气管的接口处已经锈穿了。
他找了当地的修理厂,师傅告诉他这在俄罗斯太正常了,中国车的防锈处理根本不适合这里的气候。
俄罗斯的道路状况也是个大问题。很多地方的路面坑坑洼洼,春天化雪的时候到处都是水坑和泥泞。车子经常要在这种恶劣路况下行驶,对悬挂系统和底盘的考验特别大。中国车的设计标准大多是按照国内的道路条件来的,到了俄罗斯就有点吃不消了。
气候的极端还体现在温差上。俄罗斯很多地方昼夜温差能达到三四十度,这种剧烈的温度变化会让车身材料反复膨胀收缩,时间长了就容易出现裂纹和变形。尤其是塑料件和橡胶密封条,老化速度比在国内快好几倍。
当初是怎么打进俄罗斯市场的
话说回来,中国汽车能在俄罗斯市场占据半壁江山,那也是有原因的。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对俄罗斯实施制裁,雷诺、大众、丰田这些欧美日品牌纷纷撤出俄罗斯市场。原本一年能卖167万辆新车的俄罗斯市场,一下子空出来八成的份额。
俄罗斯人总不能没车开吧,这时候中国车企看准了机会,迅速填补市场空白。2022年下半年,奇瑞、长城、吉利这些品牌开始大规模向俄罗斯出口汽车。价格便宜是最大的优势,同样配置的车,中国品牌比欧洲品牌便宜三分之一甚至一半。
长城汽车在图拉州有个工厂,这是2019年建成的,原本产能利用率一直不高,2022年的时候只有百分之三十五。欧美品牌撤出后,这个工厂一下子忙起来了,生产线24小时不停转,到2025年产能利用率已经达到百分之九十五。工厂里的工人从原来的1500人增加到4000多人,本地供应商也从十几家增加到上百家。
奇瑞和吉利采取了另一种策略。他们没有直接在俄罗斯建厂,而是选择在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建立组装厂。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绕开高额的进口关税,同时又能快速响应俄罗斯市场的需求。车子在邻国组装好,再通过陆路运输进入俄罗斯,整个流程比海运快多了。
中国车企的营销策略也很接地气。他们没有搞那些高大上的广告,而是直接把车开到俄罗斯的各个城市做巡展。让当地人亲自试驾体验,现场就能下单购买。售后服务网点也铺得很快,2023年一年就新开了三百多家维修站。
价格战打得也很凶。2023年中期,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中国品牌纷纷推出优惠政策。零首付、低利率贷款、送保险、送保养,各种促销手段轮番上阵。哈弗H6在俄罗斯的售价比国内还便宜,就是为了快速打开市场。
中国车企开始认真改进了
面对俄罗斯市场的质量质疑,中国车企的反应速度其实挺快的。2024年底开始,各大品牌都针对俄罗斯的特殊环境进行技术改进。
比亚迪率先行动,他们把在俄罗斯销售的ATTO3车型进行了全面升级。车身的镀锌层厚度从原来的60克每平方米增加到120克,底盘增加了锰钢护板,车身空腔部位注入了防锈蜡。这些改进让车子的防腐蚀能力提升了一倍多。
电池技术的改进更是重中之重。荣威开发了一套全时温控电池系统,即使在零下二十度的环境里,电池的活性还能保持百分之九十二以上,续航里程只会下降百分之二十五左右。这个技术在2024年冬天的黑河测试中表现优异,得到了俄罗斯汽车专家的认可。
问界的做法更彻底,他们直接在黑龙江五大连池建了个冬季试验场。派了四百多个工程师在那里做极寒测试,模拟了三万五千多个使用场景。从冷启动到暖风系统,从刹车性能到电子设备稳定性,每个细节都反复验证。测试数据显示,改进后的车型在零下四十度也能正常使用。
长城汽车在本地化生产上下了大功夫。图拉工厂的本地化采购率从2022年的百分之十八提升到2025年的百分之六十二。关键零部件都开始在俄罗斯本地寻找供应商,这样不仅降低了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调整生产标准。
奇瑞计划在俄罗斯建立发动机工厂,专门生产适合极寒地区使用的发动机。他们从德国请来了技术专家,研究如何改进发动机的材料和工艺,让它在低温环境下也能保持良好的性能。预计2026年这个工厂就能投产。
售后服务体系也在完善。中国车企意识到,在俄罗斯这种地方,售后服务比销售还重要。2025年上半年,各品牌在俄罗斯新增了两百多个维修站,培训了上千名本地维修技师。备件供应也更加充足,常用配件的库存量增加了三倍。
俄罗斯政府的态度让人琢磨不透
俄罗斯政府对中国汽车的态度很微妙。一方面,他们确实需要中国汽车来填补市场空缺,毕竟老百姓总得有车开。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过度依赖中国汽车会影响本土汽车工业的发展。
2025年开始实施的新政策就很能说明问题。1月1日起,所有在俄销售的汽车必须配备ABS防抱死系统、车道保持辅助等安全装置。这个要求看似合理,实际上提高了中国汽车的生产成本。很多原本走低价路线的中国品牌不得不调整产品策略。
8月1日又推出了新的报废税政策。一辆成本10万人民币的中国皮卡,在俄罗斯的售价是20万,光各种附加税就要5万,再加上百分之三十八的进口关税,综合成本一下子涨了三成。这让中国汽车的价格优势大打折扣。
认证程序也变严格了。以前中国车企可以走一些变通的路子,先把车运到土耳其或者塞尔维亚,在那里拿到认证后再进入俄罗斯市场。现在不行了,必须在俄罗斯本土的实验室做全套测试,包括碰撞测试、尾气排放测试等等。整个认证周期从原来的六个月延长到十二个月,费用也翻了一倍。
有意思的是,俄罗斯政府一边提高门槛,一边又给中国车企留了后门。平行进口的简化认证程序延续到2027年底,这明显是在给中国车企时间适应新规定。俄罗斯工业和贸易部的官员私下透露,他们希望通过这些政策倒逼中国车企提升质量,而不是真的要把中国汽车赶出俄罗斯市场。
地方政府的态度更加务实。图拉州政府为了留住长城汽车工厂,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减免、土地优惠、基础设施配套等。他们很清楚,这个工厂解决了四千多人的就业,带动了上百家本地供应商,对当地经济贡献巨大。
俄罗斯汽车工业协会的立场也在转变。起初他们对中国汽车大量涌入表示担忧,担心会冲击本土品牌。现在他们意识到,与其对抗不如合作。协会开始促进中俄汽车企业的技术交流,希望俄罗斯企业能从中国车企那里学到一些东西。
结语
中国汽车在俄罗斯的故事还在继续写着。质量问题确实存在,这是成长的代价,也是走向成熟必须迈过的坎。好在中国车企没有逃避问题,而是选择正面应对,用技术改进和服务提升来回应质疑。
俄罗斯这个市场就像一个严苛的老师,它用极端的环境和挑剔的标准逼着中国汽车不断进步。等哪天中国车真的能在西伯利亚的严冬里跑个十年八年不出问题,那才算是真正的成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