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震力挺理想汽车!面对冷却液问题召回事件,他认为理想的应对措施及时透明,品牌形象依然值得信赖
---
前两天还和一个朋友唠嗑,他突然问我:你觉得理想这次出事,你怎么看?我一愣,刚好前段时间我还在测评那辆理想ONE,评价其实还挺高的。你说,这次冷却液事件,会不会影响我对理想的看法?其实我心里早有一些想法。
我说:理想这次的表现,我还是挺看好的。他皱眉:怎么说?我就摘下耳机,开始讲。
你看,理想之所以被我看中,不光是因为它标新立异的增程技术,更多的是它的驾驶质感、配置以及辅助驾驶系统,实际上都挺有料的。这个车不会让人觉得廉价或者用料差。特别是它的中控屏幕反应快,操作顺畅,坐在里面觉得科技感满满。
但问题来了,这次召回的原因——冷却液的小问题其实挺专业的。你知道,冷却液就是车里的血液,它要防止发动机过热,也得防腐蚀。这个事情在我们日常体验里,可能就是一个细节,但对于工程师来说,是根本的底层设计。但我得说了,普通消费者很难判断这个问题是不是严重。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到目前为止,理想官方声称只是在特定批次的冷却液出现防腐蚀性能不达标,影响范围其实估算在几千辆车内(这个数字是我通过行业信息猜的,估计还多不了),它也没声称要召回所有车辆,只是在特定批次。
这里要插一句:我其实在想,为什么冷却液会出现问题?是不是供应商出了点差错?供应链博弈就是这样,有时候一环出错,影响面就挺大。现实中,供应商的质量控制其实和我们的发货一样,出一两份差错,就会惹来一堆麻烦。
话说回来,理想这次主动召回,处理得还算及时(这个还算大概是因为没拖延,没有推诿)。他们一发现问题,立刻就把消息放出来,告诉用户:你别担心,我们给你免费换液体,确保安全。这点我觉得挺负责任。
我记得前几天和一个修理工聊天,他说:理想的售后还行,就是换个冷却液也挺快的。这个我觉得,厂家反应快不一定代表完美,但起码告诉用户:这件事在我们控制范围内,不会放任不管。
好吧,说到这里,有点跑偏了。其实我还在想一个问题:这种问题,为什么没有更大范围的爆发?正常情况下,哪个厂家遇到这种冷却液出问题,都得倒大霉。特别是在车市竞争激烈的今天,品牌要维护,真是寸土不让。
但理想目前反应宽松(也可能是低调的策略吧)。官方说:我发现了问题,及时处理,没有推诿。这也是个软实力吧。你很多车企面对瑕疵,通常喜欢遮遮掩掩,拖一拖,最后出来个大问题。
我还是有点疑问:这次召回的冷却液不达标会不会影响车的长期品质?我估算一下,如果没有大规模爆炸、挥发的问题,影响其实不会太严重。毕竟,冷却液的底层性能,是可控的,可能只是个批次的问题。
有个细节我还记得,昨天我和朋友扯到车的保值率,他说:买理想的,保值还行,比国产车里面不错。这让我觉得,品牌形象的塑造,还不全是短期的事。有时候,一个品牌能在危机中表现出透明+责任,反而能赢得信任。
我知道,有时候会有人说:你是不是偏袒理想?不完全是,大家都知道我自有立场。只是我根据自己了解的资料,觉得这个事件,理想的应对其实还不错,没有什么阴谋或者阴阳怪气的成分。
(这段先按下不表。)想象一下,如果冷却液的供应链的某个环节出现疏漏,后续可能还会引出其他连带问题,像是冷却系统的耐久性、整车的热平衡,甚至会不会影响到电池寿命?这些都没法一口问个清楚。
虽说这个事情暂时没有爆炸,但能不能说安全无虑?当然不能。消费者还是要多留心,特别是那些便宜没好货的道理,别一激动就跑去购买一大堆改装件。
我还在琢磨,理想应不应该像特斯拉那样,搞个公开测试或者召回数据库?这样一来,用户信息可透明,全社会还能监督点质量。你怎么看?其实我觉得,这也是个趋势。
这次理想的应对,算得上及时且公开(这个算得上还留了点余地),我相信未来如果能把底层质量把控得更严一些,品牌会更稳。
车子毕竟不是人,出现瑕疵很正常。关键是,我们看待问题的心态——是不是愿意给它改正的机会,还是一味盯着它的小毛病不放。
那你觉得,遇到这种供应链疏漏时,品牌还能怎么做才算真负责任?我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可能得要听听你的看法。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