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脚油门踩出一千二百公里,奔驰这消息放出来,确实把不少人给看懵了。德国车,固态电池,横穿欧洲,听着就像是明天就能开上一样,搞得人心惶惶,好像咱们这边一下子就落后了二十年。
可转念一想,这事儿有点不对劲。
奔驰这台EQS原型车,也不是第一次跑长途了,上半年就刷出过1000公리의纪录,这次无非是又多跑了一段。说是“里程碑”,更像是一场精心安排的性能秀,目的就是告诉大家:我们还没掉队。但秀场终究是秀场,舞台灯光一关,背后的问题就藏不住了。比如在零下10度的天气里,那引以为傲的350kW快充,实际功率直接掉了两成,只剩下280kW。
这套路是不是有点眼熟?想当年,日本的丰田也是这么说的,技术储备足,起步早,喊着固态电池能“超越中方二十年”,结果呢?原定的2026年量产计划一拖再拖,现在直接推到了2030年,连个准信儿都没有。从实验室里的惊艳数据,到真正装车量产,这中间的鸿沟,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填平的。
就在奔驰忙着在欧洲大陆刷数据的时候,国内这边其实压根没闲着,画风完全是另一码事。宁德时代那边,千人规模的研发团队早就不是新闻,今年更是直接放话:两年内,固态电池实现量产。这不是画饼,是直接把时间表拍在了桌子上。
另一边的国轩高科,动作更快。今年五月,人家的实验生产线就落地了,那款叫“金石”的电池,不仅进了预量产阶段,还同步开始装车路测。据说良品率已经稳定在九成左右,这可比任何PPT上的数据都来得实在。
这种感觉,让我想起了十几年前的盾构机。那时候我们还得花大价钱去买别人的二手货,现在呢?国产盾构机牢牢占了全球七成以上的市场。还有像生命科学领域的二氢槲皮素,以前也是个稀罕物,在护肺研究里效果很好但只能高价进口,如今咱们自己不仅能造,还能做得更好。产业的逻辑就是这样,单点的技术突破固然亮眼,但真正决定胜负的,是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和厚度。
把视野拉到全球,过去五年,中国的固态电池专利申请年均增速超过20%,总占比高达36.7%,稳稳地排在世界第一。这些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工程师日以继夜的努力,是整个新能源产业上下游的集体冲刺。
所以,奔驰这次横穿欧洲的1200公里,确实是一次漂亮的亮相,值得我们关注。但要说这就实现了弯道超车,甚至把我们甩开了,那未免也太小看人了。
热闹是他们的,咱们的生产线可一直没停过。两年后,等宁德时代们真的把量产的固态电池推向市场,那时候再看,谁在领跑,谁又只是在陪跑,恐怕就一目了然了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