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五家中国新能源车企因涉嫌垄断售后维修业务,在澳洲被监管机构开出1000万澳元罚单,这一事件如同一记警钟,再次将新能源汽车维修保养难题推至公众视野。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维修“围墙”的争议愈演愈烈——车主被迫在车企授权渠道维修,却面临高价、排队、配件垄断等困境,而独立维修店则因技术壁垒和设备缺失难以入场。这场围绕维修权的博弈,正成为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变量。
维修围墙:车企的“安全盾”还是“垄断墙”?
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与传统燃油车存在本质差异,车企常以“安全门槛”为由,将维修权牢牢攥在手中。2024年上海两名维修工因私自修理电池管理系统被判刑的案例,被车企反复引用为“安全不可妥协”的证据。然而,特斯拉车主在中国市场却能自由选择第三方维修店,这种“双标”现象暴露了车企的真实意图——安全或许只是借口,垄断利润才是核心。
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超3600万辆,但维修企业仅2万至3万家,技能人员不足10万人,其中仅24.7%的技工能从事电池检测。车企通过授权制构建起封闭的维修体系,将三电维修、配件供应等环节牢牢把控,甚至要求车主“脱保即失质保”,以此绑定用户。这种模式下,车主维修成本高企:某品牌电池更换费用较第三方高近万元,高压系统检修平均排期2至4周,而4S店常规保养价格更是第三方门店的两倍。
围墙之困:产业生态与用户权益的双重危机
车企的维修垄断不仅损害消费者利益,更对行业生态造成系统性冲击。一方面,独立维修店因技术壁垒和设备缺失难以生存,数千万汽修从业者面临转型危机;另一方面,车企“重销售、轻售后”的模式导致维修资源错配——一线城市网点密集,下沉市场却“修车难”。某新能源车主在县城修车需往返100公里,耗时耗力;另一车主因4S店配件短缺,车辆维修等待长达半月。
更严峻的是,维修垄断正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的“绊脚石”。随着2025年超300万辆新能源车质保到期,大量车辆将流向独立售后市场,但当前维修能力严重不足:三电检测、智能系统维护等新兴服务需求激增,而具备低压电工证的技师不足千人。若车企继续封锁数据和接口,独立维修店将无法承接这一市场,导致产业闭环断裂。
破局之道:从“垄断墙”到“生态林”
拆解维修围墙,需法律、监管、行业三方协同发力。首先,应完善《反垄断法》实施细则,明确车企数据开放义务,禁止以“安全”为由排除竞争。其次,监管部门需建立维修技术标准,强制车企公开非涉密数据,例如途虎养车已与多家车企合作,获取部分维修接口授权,实现故障码远程读取。此外,行业应加速人才培养,途虎养车搭建的“线上+线下”培训体系,已培养出超4000名新能源技师,为独立维修店提供技术支撑。
车企亦需转变思维,从“控盘”转向“共生”。例如,比亚迪开放部分车型维修数据,与第三方合作建立认证维修网络,既保障安全又扩大服务覆盖;特斯拉通过“移动服务车”上门维修,降低用户时间成本。这些实践证明,开放并非妥协,而是构建可持续生态的必经之路。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进入“质量竞争”阶段,售后市场的成熟度将决定产业高度。拆解维修围墙,不仅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必然选择,更是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的关键一步。当维修不再成为车主的“心病”,新能源汽车才能真正驶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