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吉利账上一年才挣11个亿,李书福敢借120个亿买沃尔沃,靠懂中国市场和技术创新,成功翻盘成为行业巨头

当年吉利账上一年才挣11个亿,李书福敢借120个亿去买沃尔沃。所有人都觉得他疯了,一个连福特都玩不转的烫手山芋,你吉利接得住?我印象特别深,那是2010年左右吧。别说普通人了,连行业内都有人觉得搞笑,吉利不差钱么?他们觉得李书福是不是脑袋被门夹了。福特累计亏损很多年,查了下资料,亏了五十多亿刀,光是赔钱的坑,都能铺一条大马路。

那年我碰到一个在车厂工作的朋友,他说:李董事长一定是拿大胆子在赌,但要真赢了,那就一辈子翻身。挺多同行都在琢磨:沃尔沃卖给一个地位不高的中国公司值不值?我当时还在想,福特都亏成这样,还敢放个烫手山芋去,稳赚不赔么?但很快,事情就有点不同。

当年吉利账上一年才挣11个亿,李书福敢借120个亿买沃尔沃,靠懂中国市场和技术创新,成功翻盘成为行业巨头-有驾

我记得那个决定出来后,媒体一片哗然。有人说,这都行?买个瑞典豪华车企也能翻身?但我个人觉得,李书福的底气其实来自于两点:第一,他懂技术。他弟弟在汽车研发圈混了十几年,知道欧系车的底层技术瓶颈和中国市场的需求。第二,他懂中国消费者的心理。你看,国产车一直被人吐槽油老虎、皮薄、续航差,但李书福早就知道,抓住性价比和安全这两个要点,能喝一点粥。

你可能会问:这不就是投机取巧?我告诉你,这其实是格局——懂得发挥外部资源,又知道自己在哪点可以突破。还记得有人问我:这样买,亏不亏?我自己算了算,估算半年后沃尔沃在中国的销量能翻个倍,提升阵容、改善品牌认知。荷枪实弹的那阵子,吉利也是拼了。

当年吉利账上一年才挣11个亿,李书福敢借120个亿买沃尔沃,靠懂中国市场和技术创新,成功翻盘成为行业巨头-有驾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倒是还记得买车的朋友当时说,沃尔沃的安全真牛,尤其是那套车身结构,十年前就超前了。我翻了下笔记,确实沃尔沃的橡胶型安全气囊、XC90的碰撞测试表现都挺能打。能不能借这个技术,把家族的车也加点料再卖?这个思路也是我琢磨的。

是不是有谁在想:这些技术能转化到吉利的其他车型上吗?很多人都没留意到,这次合作不光是卖个技术,还开启了技术交流+联合开发的新路线。事实上,沃尔沃那一套底盘、辅助驾驶系统,后来都被逐渐揉进了吉利的车型里。可以说,这次买卖,是个慢火烹出龙的过程。

我还记得一次和修理工聊天,他说:沃尔沃那车,维修确实贵,零件不便宜。我就觉得,这也是个细节问题——技术靠了,维修成本能不能通过标准化或自主制造降低点?这是我一直琢磨的事。

当年吉利账上一年才挣11个亿,李书福敢借120个亿买沃尔沃,靠懂中国市场和技术创新,成功翻盘成为行业巨头-有驾

现实中,我认为,吉利除了借助沃尔沃的技术外,还依靠一项对中国市场的精准理解。走一些高端路线,但又没有高不可攀的价格;又在SUV市场投了很多资金,然后靠品质和售后赢得消费者信任。

我那个时候还猜测——或许李书福的眼光,不仅在技术上,更在渠道突破。他们把沃尔沃的品牌理念融入中国市场后,借助本土的销售网络铺开,很快就反哺了吉利的性能和销量。

这不是纯粹的蛇吞象。背后更像是在借船出海。沃尔沃的品牌认知度、技术沉淀,是吉利的补给站;而中国市场的规模,又让这种借力变成了飞跃。这中间的懂中国、会技术、善渠道三驾马车,支撑着整个翻盘。

当年吉利账上一年才挣11个亿,李书福敢借120个亿买沃尔沃,靠懂中国市场和技术创新,成功翻盘成为行业巨头-有驾

你说,这样做到底值不值?我自己也在衡量:估算一下,如果当年投资120亿,半年后沃尔沃在中国的销量提升了20%左右;亏损被扭转,再加上车型优化、品牌影响力提升,这笔投资的潜在收益其实还真不少。

(这段留点悬念)我再说个小细节:我看到有朋友评论,吉利这种操作,太敢了。说实话,大胆有时是必须的,但我更觉得,是敢于在这个技术和市场的交叉点上,找到了膜拜的契机。

当年吉利账上一年才挣11个亿,李书福敢借120个亿买沃尔沃,靠懂中国市场和技术创新,成功翻盘成为行业巨头-有驾

不免疑问:你们觉得,李书福当年这样借刀杀人后,能不能带领吉利走得更远?这个行业,从来都不缺故事,缺的是敢想敢做的人。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