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盘下的脚还没发热,车主刘师傅已经踩出了个“灵魂提速”——原本想着限速120,自己开110,很保守,没想到半个月后的那个周一,手机跳出来一串短信,接连几条,像打击乐,一共18分,“血流成河”。如果用广州人最诚实的懵逼语气说:“我都冇冲呀,点解咁贵(广谱罚分)?”
其实不只刘师傅,大部分人第一次收到高分贝罚单,第一反应都是觉得构陷:限速120呀,我明明110,为啥成了头号通缉犯?但刑警出身的职业病告诉我,表面简单的案子,底下往往是个多层嵌套的连环套——就像高速路的限制标志,这碗“交通规矩汤”,你不端起来看看底下,喝进去的可能是铁锈味。
案卷翻一翻,逻辑其实很明了:
1. 限速120,不等于你能一直120——高速公路的限速标志,是按路段、车道、车辆性质分层设限。大路上的“120”,通常指普通小型客车、最左道, 但你开的是营运大客车吗?限速降到了100。偏偏我们很多司机,脑海里是“一刀切”,上道就觉得所有人都能左飞右飙,那块小小的“100”,就像心理学上的“选择性失明”,永远只盯大数字
2. 扣分,不是一炮18,都是小步快走的;但短信推送,却会让你以为一夜之间从良民变重犯。现实是,全路段布控,固定测速、流动测速、区间测速,每道‘收割机’都乐于分一杯羹。你早上在A点被定了3分,过会儿B点又刮张,回程返头再来一遍,晚上清点一下,“桌上多了18个分”。交警也不会阴你,电子警察心情才不受你影响,干的是批量减分的活计。
3. 你的速度不是你以为的速度,是算法算出来的速度。区间测速,绝不是爱拼速的“短跑决斗”,而是耐力长跑。“刚发车130,后面怂下来90,按自己算刚好110”,但区间雷达管你前慢后快还是阴晴圆缺,平均数盯死不放,你的心里暗爽和平板的AI统统无关。
有时候,觉得社会冷酷,并不是因为办案人无情,而是因为纪律和算法本身没情感可言。有的人以为跟警察朋友喝上一杯,能“说得过去”;但摄像头只管工作,不喝酒也不下班,一张罚单,一串短信,没“人情味”,但很公平。
再精明的老司机,也常被这些“行政陷阱”玩得心发凉。比如你明明记得路口挂着个120,过了两公里突然路宽变窄,摄像头和标牌却暗搓搓改成100,整个过程像赌场换台,庄家没通知你换筹码,你还以为自己还在赢钱区,其实裤兜已经摸空。
有时候看到网友评论:“这不是坑人吗?为啥不直接靠测速位置挣钱得了?”听上去有点幽默,不过比起彩票,这套罚分体系确实更容易中奖——只不过没人真的希望中头奖。从警的那会儿,也常遇到各种过来求情的师傅,讲自己的难处、委屈、偶然——说到底,都是信息差的产物。明明开了快二十年车,规章制度每年修修补补自己的脑补却一直停留在考科目一那年。
最绝的是那些“老司机互助群”。一人发言:“我开营运车,被罚18分,申诉没用咋办?”下面几十个回答,全是教你整改、跑申诉流程,偶尔还真有说得过去的条款。但“专业对决体制”,通常只有赢家没有人情分。电子违章,抠字眼没用,唯一的出路还是别抱侥幸心理,把注意力从“如何申诉”转移到“如何规避”上。
你可以质疑规则本身过于冰冷,但也别忽略大厦下那块“小蓝牌”。高速入口5秒里看的那一眼,经常能少丢好几万分。
信息时代,每个人被分割成标签、坐标、数字;高速路上,我们成了数据里的微小震动,得分跟你性格无关。前一秒以为全在掌控里,后一秒短信推送让你成了低头快手。我偶尔也会想,在这个全是抓拍、测速与扣分的世界里,究竟还能不能“人性化”点。也许这问题不该问系统,不该问法律,应该留给每一个驾驶着可能改变命运方向盘的人。
你第一次认识到“区间测速”的现实杀伤力,是在什么情况下?是真的看清每一块小小限速牌,还是事后才明白,所谓规则就是身后的无形围栏?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