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出口世界第一,利润却还不如丰田一家?
早上去楼下修理铺找王师傅聊两句,刚好碰到他在拆一辆老SUV的空调滤芯。说起现在国产车卖得风生水起,他嘴里叼着烟头,“你们这些年轻人啊,就知道看销量,不看钱!”这话有点刺耳,但细想确实不是没道理。
去年开始,我家小区门口那条路新换了不少电动车,大多是国产品牌。蔚来、小鹏、赛力斯啥的,看着挺气派。邻居刘叔家儿子刚买了台比亚迪,说优惠力度大得离谱,还送保养券和原厂行车记录仪。但我听群里几个老司机吐槽,这些自主品牌虽然卖得多,可单车利润低到让人心疼。
王师傅顺手把空调滤芯拍掉灰尘:“你知道丰田一辆车能赚多少钱吗?2万多块!咱们国内最能赚钱的,比亚迪也就不到1万。”他掰着指头算账,说丰田去年全球净利润2321亿人民币,而国内24家上市主流车企加起来才600来亿,连人家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再便宜也不能这么卷吧?”他说完又嘟囔一句,“有些牌子亏本甩货,哪有好日子过。”
其实我爸那代人对日本车印象一直不错,说省油耐造,一开就是十年八年。我前阵子查数据发现,中国去年出口491万辆汽车,是世界第一,但创汇跟日本差不太多——中国641万辆出口1174亿美元,日本421.7万辆1142亿美元。这么算下来,多卖200多万辆,也没挣多少额外的钱。
隔壁小李最近出国留学,他爸托我帮忙打听海外买国产新能源有没有优惠。我问了下微信群,有人在墨西哥、阿联酋做生意,说中国电动车在那边火得很,但价格压得死低。“欧美市场根本进不去,”群友老张发语音,“渠道被那些老牌企业牢牢抓住,本地化服务做不到位。”
记得几年前电视里播过日本企业海外建厂的事儿,他们不仅把整套生产线搬过去,还雇当地工人搞售后服务。据说2022年,日本海外产量1695万辆,是出口量四倍。他们的钱不是靠单纯出口赚来的,而是直接扎根当地市场。这一点,中国品牌目前还远远落后,只会把成品运出去,很少见谁敢砸钱在国外建厂搞配件供应链。
还有一次去4S店保养,我随口问销售经理:“今年价格战打成这样,你们压力大吗?”他笑着摇头,“别提了,每个月任务越来越重,新政策出来之后我们都怕公司扛不住。”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全行业营收5.09万亿,净利润才2444亿——平均下来每卖100块钱只赚不到5块,这数字比很多制造业还惨淡。
“装备制造行业正常毛利率10%上下,”王师傅边装回滤芯边唠叨,“欧美日韩那些国家12%、15%都有,我们这点可怜巴巴。”但奇怪的是,在这种环境下,各种降价促销还是层出不穷,好像谁都怕自己慢一步就被淘汰似的。今年工信部终于坐不住,下场喊停内卷,不然真要玩坏整个产业链。
说到底,中国汽车虽然销量猛涨,可全球市场份额还是被欧美日瓜分七成以上,更别提他们拿走近八成行业利润。咱自家的胜利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中东、拉美这些地方,比如墨西哥、俄罗斯之类,据易车网统计,上半年前五大目的地占总出口三分之一。而欧洲美国等发达地区呢?国产份额不足百分之五,要撬动基本盘难度太高,本土化渠道、人脉关系缺失,一时半会补不上这个窟窿。
朋友圈有人转了一条新闻:俄罗斯今年突然提高进口报废税70-85%,结果上半年我国对俄汽车仅17.1万辆,同比暴跌59%。这事说明一个道理——依赖单一市场风险极高,现在关税壁垒和各种政策变化频繁,以后哪个国家突然翻脸,都可能让我们的订单瞬间归零。有朋友干汽配贸易,经常抱怨今年业务不好做,就是因为各国保护主义抬头,全球产业链正在往区域集群发展。本地优先成为新趋势,那种靠港口批量输出整车模式迟早要受冲击,到时候谁撑得住真不好说……
顺便插个冷知识:之前听维修圈传言,有些新款电动车为了节约成本,把副驾驶座椅加热功能偷偷取消掉,只给主驾留一个按钮。有个女司机冬天用习惯了,一坐副驾发现怎么按都没反应,还以为线路坏了,其实厂家压缩配置就是为了控制成本。这种操作现在不少品牌都有,小地方省一点是一点,也是无奈之举吧!
昨天晚上吃饭时,我爸忽然感慨:“以前觉得只要东西便宜大家就抢,现在看明白啦,再便宜如果没人挣钱,全行当迟早玩完!”邻居刘叔附和一句:“等哪天修不起、养不起,就知道苦果是谁吃。”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部分信息参考易车网及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
全部评论 (0)